战争期间日本宣传描绘美英敌国形象的手法
摘要:日本国内的民众被告知:西方国家在战争早期的失败和迅速投降反映了西方社会的软弱;而后来美国人对日本城市的轰炸则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敌人的野蛮本性。1941年的元旦,大佐辻政信和驻扎在中国台湾的一个日本陆军情报小组...
摘要:日本国内的民众被告知:西方国家在战争早期的失败和迅速投降反映了西方社会的软弱;而后来美国人对日本城市的轰炸则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敌人的野蛮本性。
1941年的元旦,大佐辻政信和驻扎在中国台湾的一个日本陆军情报小组受命从事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一份包含与日本入侵东南亚有关的所有信息的报告。这支陆军情报小组有六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份报告。于是,情报小组立即开始投身于这项高强度的工作,从各种各样的渠道收集信息,进行个人侦察任务,并在中国台湾、日本九州岛、中国的华南地区和海南岛参与军事演习。1941年7月左右,他们向东京的陆军参谋本部呈递了研究成果,这份报告为日军随后“南进”的战略奠定了基础,并导致了日本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
二战期间的巴丹死亡行军
辻政信向陆军参谋本部呈递的资料中包含了一本70页的小册子,名为《南方作战手册》[《必读必胜》]。小册子使用了简单、直白的语言,按照辻政信的说法,编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是让那些躺在闷热、拥挤的战舰上的男人们阅读。在日军开始南进后不久,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领到了这本小册子,因此,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成千上万的日军官兵已经人手一份了。《南方作战手册》不仅指导应当如何在热带作战区采取军事行动,而且还解释了日本为什么必须在那里作战。从某种程度上,日本的这本小册子与弗兰克·卡普拉的宣传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有相似之处,尽管二者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卡普拉在选择措辞时遵循了他所说的让“敌人自己说话”的原则。
与日本军方进行这些活动的同时,日本的文职官僚机构也在国内执行着另外一项旨在向民众灌输思想并鼓舞士气的计划。1941年,日本文部省向公众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思想意识宣言,名为“臣民之道”,其目的是告诉日本人他们是谁,或者说应当渴望成为什么样的民众、国家和种族。此外,这份文件还对现代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批判分析。在日本人的眼里,西方非轴心国家的目标是主宰全世界,它们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这一野心,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现代西方的价值体系建立在占有欲和自我满足之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其血腥的战争与压迫历史,乃至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如此看来,日本人所读到的西方国家的历史与西方人对日本历史的了解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一部充斥着毁灭价值观、剥削行为和野蛮战争的编年史。战争期间日本军方印发的宣传册中一直将美英敌人描述为这种形象。不过,当日军在珍珠港战役后取得令人振奋的早期胜利,以及在连续数月的防御和失利而盟军能够近距离地轰炸日本本土时,军方对这些宣传册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将更多的关注转向西方的虚伪和残暴。日本国内的民众被告知:西方国家在战争早期的失败和迅速投降反映了西方社会的软弱;而后来美国人对日本城市的轰炸则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敌人的野蛮本性。
乙级战犯山下奉文(1885-1946)
南进的日军从《南方作战手册》中得知,亚洲南部地区是远东的藏宝库,当地的气候常年如夏。在那里,50万英国人统治着3.5亿印度人,数万名英国人奴役了600万马来人,20万荷兰人管辖着东印度群岛上的6000万土著居民,2万法国人控制了2300万印度支那人,数万名美国人统领着1300万菲律宾人。如果将这些数字加起来,80万白人共控制了4.5亿的亚洲人;即使不把印度计算在内,还是有1亿亚洲人受着30万名白人的压迫。日军士兵被告知:“这些少数的白人从亚洲人的血汗中榨取金钱,以维持他们自己奢华的生活方式,或将金钱输送回他们的原籍国家。”白人被描绘为傲慢的殖民者,他们居住在修建于山坡或山顶上的豪华别墅中,从上往下俯瞰着土著人的小茅草屋。他们每个人都分到了大约20名土著人作为私人奴隶,并将这视为其与生俱来的权利。共同的血缘和肤色将日本人与这些受压迫的亚洲人民联系起来。由于这些亚洲人几代人受到的殖民征服已经使他们变得软弱麻木,日本人有责任“帮助他们恢复男人的尊严”,并引领他们走上自由之路。
日本已经保护了中国东北地区免于遭受苏联野心的损害,并将大部分中国从美英帝国的剥削中解救出来。下一个目标将是帮助泰国、印度支那和菲律宾获得独立,同样地,还要为亚洲的其他国家争取自由,包括印度在内。简而言之,就是要“将东亚从白人的侵略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南方作战手册》在最后分析说,这是“一场种族斗争”。同时,日本的南进战略还有明确的物质考虑,因为日本离不开亚洲南部地区的石油、橡胶和锡,而西方列强却试图掐断这条生命供应线。而且,如果日本能够夺取对亚洲南部地区资源的控制权,就可以切断美国获得橡胶、锡和钨的渠道,从而给予美国军事机器沉重的打击。这是值得为之牺牲的事业,每个日本士兵都要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好准备。士兵们得到的建议是,在出征前写下遗嘱,并在信中给家中亲人留一份信物,如一缕头发或剪下的指甲。阵亡将士的尸体也许永远都找不回来,但他们不会白白死去。士兵和水手能够从日本最古老的一本诗歌集《万叶集》的著名诗句中找到慰藉:
海行水渍尸,山行草生尸。大君身边死,无悔无反顾!
这首诗中体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陆军大佐辻政信在他的报告中曾经两次引用。此外,在日本首相东条英机通过无线电宣读天皇的宣战诏书时,使用了一首军歌《海行兮》作为结束曲,其歌词也出自这首诗。
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
《南方作战手册》实战指南的序言包含了上述内容。盟军士兵经常在东南亚战场日军士兵的尸身上找到这本小册子,同时,还经常发现另外一本作为日军标准配置的意识形态读物《战阵训》。这是1941年1月由当时的日本陆军大将东条英机发布的训令。此外,另一本小册子《臣民之道》则进一步对日本的敌人进行了批判,将殖民列强的贪婪置于西方霸权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之中,最早可追溯到欧洲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日本人从这本小册子中得知,西方的扩张部分是源于他们对冒险的热衷,但更多的是想要获得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小册子还警告说,西方扩张主义者的重拳并非仅仅落在了亚洲人的身上。为此,日本的文部省提出了两项直到二战结束时仍保持着宣传威力的反问:“美国的印第安人受到什么样的待遇?非洲黑人的遭遇呢?”
《臣民之道》继续说,这种破坏性贪婪的核心是西方的现代价值体系,它强调个人主义、唯物主义、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所有这些思想都“信奉弱肉强食,无限地追求享乐主义欲望,鼓励极端奢侈的物质生活,刺激对殖民地的竞争和对贸易的控制,通过复杂的因果关系将世界变成一个充满争斗和流血的真正地狱。” 这种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当发布《战阵训》时,日本陆军大将东条英机解释说,对最终版本达成一致大约花了半年时间。它沿用了1882年天皇发布的《军人敕谕》的基本模式。东条英机表示,为了澄清国体的基本含义,还咨询了一些外部专家。
日军的意识形态读物《战阵训》
随后,美国、英国和法国假借正义与人道之名,企图对全世界实施垄断控制。一战后,又出现了其他一些对日本和整个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具体事件:颠覆性的共产主义影响和共产国际阴谋、总体战理论、西方对日本人和其他东方民族的种族歧视、对日本不利的军事和经济协定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神圣职责”十分明确。日本响应使命的召唤,奋起捍卫自己的国家,遏制欧洲和美国列强主宰全世界的趋势,稳定亚洲和解放亚洲人民,从而率先建立以道德原则为本的国际新秩序。那么,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原则呢?就像《南方作战手册》中两次提及的诗句一样,古代经典中对这些原则进行了阐述,其中最重要的美德是在天皇统治下的忠孝。在为天皇尽忠的时候,利己主义被丢弃在一边,道德进一步得到完善,私人和公共生活融为一体。那么,这是否也适用于整个世界呢?在文部省官员和他们的学术界专家看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对其他国家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正如日本天皇本人在1940年9月纪念签署三国轴心协定时发表的诏书上所言,所有国家都将(就像所有日本的公民一样)找到他们的“合适位置”。
(本文摘选自《无情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约翰·W.道尔(John W. Dower) 著,韩华译。经出版社授权刊发,刊发时对英文有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文中配图来自网络及出版社提供。)
作者简介
约翰·W·道尔(John W. Dower),哈佛大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历史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日本史和美日关系,是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他的《拥抱战败》获普利策奖。
译者简介
韩华,四川隆昌人,历史学博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曾出版专著《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罪证——从东京审判看日本侵华鸦片战争》;译著《孔门理财学》《审判山下奉文: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等七部。曾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日本侵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