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英式《都挺好》比中式的好在哪?
《伦敦生活》第二季刚刚播完。刚开播时,Lens就曾在《我很脆弱,你不用负责|9.5分英剧》中安利过。那篇推送里还介绍了它的女主演、也是它的编剧菲比本人的故事。菲比说,“在生而为女人的荣光之中,必定暗藏着一些阴暗的困...
《伦敦生活》第二季刚刚播完。
刚开播时,Lens就曾在《我很脆弱,你不用负责 | 9.5分英剧》中安利过。
那篇推送里还介绍了它的女主演、也是它的编剧菲比本人的故事。
菲比说,“在生而为女人的荣光之中,必定暗藏着一些阴暗的困难。”
你要做的,就是直面生活,想办法对自己的脆弱负责。
相比于第一季把生活的很多真相撕开,这一季里融入了更多的和解。
但和解不是妥协,不是大团圆,它有着更高明的处理。
下文作者将它与《都挺好》做了对比,看看两部剧在类似主题上的不同表达。
这种对比未必合适和准确,仅供参考讨论。
在豆瓣评分中,第一部8.7,第二部9.5,这种这么大跨度反超第一季的现象其实并不多见。
第一季更像是一碗祖传毒鸡汤,丧到了每个人的心里,把那些生活中细小的情绪装在一个透明的展柜里,清清楚楚,无法回避。
而第二季其实更像是一碗解药,整体来说还是走向了和解,但和解不意味着大团圆,和解与矛盾并存,这是第二季最高级的地方。
另一个不同是,第一季更好哭,第二季更适合思考。
在这一季中不管是女权、爱情/宗教(女主爱上了一位抽烟喝酒烫头的神父)或者家庭每一个的探讨都很深刻。我们把这三个小主题扩充一下,那就是:
独立又孤独又会思考的女性形象、一段救赎受伤女主的爱情、糟糕的家庭关系。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这三点和前段时间大火的《都挺好》刚好对应上。虽然《都挺好》一部的时长远远超过《伦敦生活》两季时长总和,但在表达上《伦敦生活》稳胜。
我们先说女主,这俩姑娘还真挺像。大龄剩女,对性这件事都不太回避(但苏明玉没那么夸张),被家庭嫌弃,有自己的事业,对家人不太客气。不过Fleabag更皮一点,苏明玉更正经一些。
这两张一对比,质感的差距也好大
《都挺好》也在试图探讨关于女性的命题,其实不止是《都挺好》,这些年来所谓的大女主都是在打着探讨女性主义或者女权的旗号,《都挺好》有进步,但不够好。
苏明玉作为独立女性依然是很标签化的形象——女强人,并且有意通过把男性角色弱化来衬托女性的强大。最大的进步是,女性可以不羞涩地主动亲一个男性,不再对性以及性吸引的问题太过回避。
在固定的语境下,《都挺好》做得很不错了。但与《伦敦生活》相比,观念和表达方式都有些粗暴。
对比Fleabag,她有一家差点倒闭的咖啡厅,在她的努力下现在还不错,有很多炮友,常常担心如果自己不平胸是不是就不女权了。以及某种意义上,她是个loser。
再看这部剧的男性角色——姐夫,试图猥亵女主在姐姐的生日会上;神父,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抽烟喝酒烫头,帅气性感特别。这些男性角色或许是反面角色,但他们大多都不是弱者。
Fleabag也会怀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女权主义者,但面对力量旗鼓相当的男性或者更强的男性并不会示弱,在这一点上,《伦敦生活》把男性和女性放在了同样的位置上。可是《都挺好》并没有,把男性弱化捧女性是男女身份互换,是让男性成为女性,让女性成为男性,并没有真正解决、探讨女性的问题。这非常伪女权。这也是《都挺好》会让我觉得不够深刻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两位女主的爱情与救赎。这一点在上文中也有涉及,苏明玉的男朋友有点小奶狗,Fleabag的男神是神父,这个差距还是有点大。
首先苏明玉和小石的爱情线很奇怪,苏明玉去吃了几次饭小石就爱上她了。其次,苏明玉与小石的各种问题都是围绕苏明玉的家庭展开,小石会帮明玉照顾父亲,在没有人支持明玉的时候支持明玉,顺便交代了一下小石的家庭也有问题。小石的这几点除了像传统家庭妇女形象以外,让我也怀疑他们的爱情,两个人在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说我俩就是看对眼了,所以我们就在一起。但是在影视作品中,你至少得把这个看对眼表达清楚吧?我不认为《都挺好》做到了。而且,这样的爱情不像苏明玉的爱情。
总结一下,苏明玉和小石的爱情与苏明玉的人物和故事发展不匹配。
再说《伦敦生活》,Fleabag和神父之间就更清晰了。一开始,神父的形象与印象中的神父完全颠覆,他可以骂脏话,可以和于老师有一样的爱好。这一点就足够让女主对他产生兴趣了,因为他太不一样了。两个人之间因为身份是不可以产生性关系的,这种设定就很容易让人给他们加油。并且用了很多方式表达他们对于彼此来说是不一样的。在结尾,两个人分开,但两个人都表达爱上了对方。
第三个,糟糕的家庭。
苏明玉的家庭问题,男女歧视,不管苏明玉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家庭的认可。这都是观众喜欢这部剧的原因,也是前期一度八分以上的原因。《都挺好》口碑下滑在有大和解倾向以后。简单来说,在《都挺好》里的家庭关系非常简单,要么恨,要么爱。是没有中间状态的。
《伦敦生活》里有句台词可以明确的表明女主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女主的父亲对女主说“我爱你,可是我不喜欢你。”这才应该是这两个糟糕的家庭最准确的关系。
女主与姐姐的关系也是类似的
父母与儿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可能因为不喜欢对方产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冷战,但最后如果冰释前嫌那只能是因为无法改变的亲情关系和长久的相处带来的爱。我们带入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矛盾的。
《都挺好》让我感受到它试图在表达这些,但词不达意。
世界是一样的。在北京焦虑的人和在伦敦焦虑的人并无差别,我们永远在为类似的事情担忧。但在同一命题的对比下来,《都挺好》太浅尝辄止了,《伦敦生活》清晰太多。
也许有些读者会认为我这样的对比很不公平。当然,《都挺好》在国产剧的对比中的确都挺好了,它关注了很多我们应该关注的社会问题,但我们不能止于都挺好,这三个字对于电视剧的评价并不是一种夸赞,而是“就这样吧”“只能这样了”。
我们肯定进步,也要承认差距。
进步与差距永远并存,就像爱与厌恶一样。
文 | 栗子
本文由四味毒叔(siweidushu)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