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道德经》启示:老板的存在感越高,企业越没希望

作者: 来源:QQ 2019-04-13 09:11:41

第十七章去年6月下旬,我们私董会小组会在东京召开,其实每年我们都会把一次小组会安排在海外,因为我们有一个理念“企业家有祖国,但企业经营没有国界。”去了国外就不免要拜访一些本地企业。那次我们去了一家叫前泽工业株...

第十七章

去年6月下旬,我们私董会小组会在东京召开,其实每年我们都会把一次小组会安排在海外,因为我们有一个理念“企业家有祖国,但企业经营没有国界。”

去了国外就不免要拜访一些本地企业。那次我们去了一家叫前泽工业株式会社的企业,成立于1937年,专门生产水阀门,规模不大,67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12亿人民币。访问结束时,接待方请我们在一个小花园合影留念,背景是企业已故的创始人前泽先生的铜像。

在回程的中巴车上,我们就该不该立铜像的问题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日本,为企业家立铜像的情况比较多见,我在松下、花王等大型企业都见到过其创始人的铜像。但前泽工业的企业规模和我们组员企业很接近,立铜像这事,一下子从“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立铜像很简单,难的是铜像未来的命运会怎么样?想象一下,等你百年之后,你的铜像矗立在企业的某个地方,来来往往的员工看到了会怎么评价你?铜像能一直立着吗?还是某一天会被卖到废品回收站去?

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企业没有了创始人之后,发展是越来越好,还是江河日下?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年头并不长,绝大部分企业创始人还年富力强,暂时考虑不到这事儿。从愿望上来说,很多企业家都希望能做成百年企业,和前泽工业的创始人一样,立下自己的铜像。但要保证这尊铜像最终的命运不是躺进废品回收站,就需要企业家的生命结束之后,企业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想明白这件事情,才能把企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华为公司去年的营业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大家都在羡慕、都要学习。但真正应该学习的,是任正非先生在20年前就想明白的一些事情。

1998年,华为创业十年,营业额刚过10亿美元,任正非就认识到:要慢慢淡化企业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让企业家的更替与生命终结,与企业的命运相分离。他说:“长江就是最好的无为而治,不管你管不管他,都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让我想到老子对领导力四个层次的定义: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忽略他的存在;第二层境界,大家都很爱戴他、赞誉他;第三层境界,是大家畏惧他;最差的境界,是大家都背地里轻辱他。

领导者失去了诚信,人们就不再信服于他。

最好的领导者,悠悠然,不轻易发号施令。事业成功了,大家都觉得没什么,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2003年,任正非在华为干部管理培训班上的讲话中,再次阐述了其对领导力的认识,他说:“企业家在这个企业没有太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个企业最有生命的时候。所以企业家还具有很高威望,大家都很崇敬他的时候,就是企业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时候。”

认识多么深刻,自我要求多么严苛!只追求领导力“不知有之”的最高境界,“亲而誉之”都被认为是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信号。

我身边很多领导者都很有事业心,非常忙,忙着谈项目、跑资金、见领导,每天发号施令、日理万机,是企业里存在感最强的那个人。

你问他为什么这么忙,他通常会说“手下没有人才”。而且,越是没有人才,越苛刻,见谁都觉得不满意。时间长了,大家就怕他,而且背后还会抱怨他。不知不觉中,跌落到领导力的最低境界。

老子肯定不是鼓励领导者当甩手掌柜,“不知有之”也不是啥都不管。相反,要达到这个境界,领导者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一个不依赖自己、不依赖任何人,但又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自我运作和修正的系统。

这个系统建成了,企业才能生生不息,企业家才能安心地把铜像矗在那儿。

第十八章

大家都听过六祖慧能的故事吧。

禅宗的第六代衣钵传人慧能大师,本姓卢氏,南海新兴人。因早年丧父,母亲寡居,家里很穷,很小就需要劈柴挣钱,补贴家用,因而没机会上学识字。

有一天,他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在诵读《金刚经》,突然有一种被召唤的感觉,便安顿好家中老母,辗转前往蕲州,拜在禅宗五祖弘忍禅师门下,弘忍禅师只把他安排在厨房干粗活。

某日,弘忍禅师把诸位弟子叫到跟前,让大家各自做一首偈诗,如果谁在能悟出佛法,便把衣钵传给他,让他做禅宗第六代祖师。

弘忍禅师门下的优等生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师兄弟看了纷纷点赞,觉得这衣钵肯定非神秀不传了。

慧能虽然不识字,但听人传颂此偈,就知道神秀师兄没有触到佛法的真谛,便托一个会写字的同学,也在墙上写了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禅师一见此偈,知道慧能是开悟之人,可是担心慧能因资历浅而不能服众,便在半夜悄悄将衣钵传给他。慧能带着师傅的衣钵潜往岭南,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宗。

六祖慧能的偈诗比神秀师兄高在哪呢?

我的理解是,他悟到了“佛性本空”。如果什么都没有,到哪里去惹尘埃呢?需要“时时勤拂拭”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尘埃太多吗?

很多东西之所以人们认为好,是因为可以弥补不好。人们都崇尚高级的滋补保健品,人参补气、灵芝安神、虫草填精,但之所以需要这些补品,不正是因为身体亏空,需要大补吗?一个元气饱满的健康小孩,不需要任何补品。

这个道理,在国家治理这样的大问题上也是通的。

老子在这一章谈到:

大道废,有仁义;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大道被破坏了,才需要仁义;家庭不和了,才需要孝慈;国家昏乱到撑不下去了,才需要忠臣栋梁。

缺什么才喊什么,如果没病,就不需要好药。仁义、孝慈、忠臣都很好,但之所以被强调、被推崇,不正是因为有败坏的社会和人心要治愈吗?

鱼在水中,不觉得水重要;人时时刻刻都需要呼吸,但不觉得空气重要。家里的空气净化器越高级,越说明PM2.5的浓郁醇厚。

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有手到病除的本事,但他却说家里医术最高明的是他那默默无闻的大哥,因为他善于治“未病”,病灶还没发作就被治好了,所以病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有病,也就不认为大哥高明。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告诉人们:管理得好的企业,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最有效的管理,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优秀的领导者知道把事情做在前面,凡事多想一步,防范于未然。基础打好了,真的不需要打鸡血。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