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活躍用戶翻5倍,叫車龍頭Uber正式申請IPO|數位時代
儘管落後競爭對手Lyft一個月,Uber在4月11日正式繳交募股說明書,踏上IPO(首次公開募股)的舞台,預計5月在紐約證交所公開上市,同時這家叫車服務龍頭也因此披露了營運狀況。Uber並未明說預計在IPO中籌集的資金金額,不過根據先前...
儘管落後競爭對手Lyft一個月,Uber在4月11日正式繳交募股說明書,踏上IPO(首次公開募股)的舞台,預計5月在紐約證交所公開上市,同時這家叫車服務龍頭也因此披露了營運狀況。
Uber並未明說預計在IPO中籌集的資金金額,不過根據先前報導,Uber預計會出售價值100億美元的股票,整體估值上看1,200億美元,是本年度迄今規模最為龐大的科技公司IPO。作為比較,Lyft在3月底正式公開上市,目前市值約222億美元。
用戶兩年翻5倍,但仍面臨虧損
Uber在對外公開的S-1文件中,公佈了2018年財報,讓外界得以一窺Uber目前的資金狀況與經營方向。儘管身為一家尚未上市的企業,這並不是Uber首度向大眾透露營運狀況,但民眾與投資者可藉由這份報告,看出叫車巨頭的發展趨勢。

Uber 2018年的總營收達到112.7億美元,與2017年79.3億美元的營收相比,成長幅度達42%;若聚焦叫車服務方面的收入,則在2年內從35億美元成長到92億美元,不過調整後的EBITDA(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仍虧損18億美元,但相比2017年調整後EBITDA約26億美元的虧損,可看出營運狀況正逐漸好轉。
在用戶數量方面,Uber月活躍使用者也從2016第一季的1,900萬人,成長至2018年第四季的9,100萬人。整個2018年度的活躍使用者,較2017年度上升約35%,第四季總乘車次數也來到近15億次。按照Uber的估計,在63個服務地區之中,約有2%人口是Uber的活躍使用者。

統計資料顯示出,民眾似乎越來越接受使用Uber作為短程代步工具,2018年總乘車次數上升了34%,不過平均乘車金額卻略微下滑了1%;去年第四季每位使用者單月乘車次數平均達5.5次。
軟銀為背後主要資金來源,Alphabet也是大股東
長達上百頁的募股說明書中,也揭露目前Uber背後資金提供者,其最大股東為軟銀願景基金旗下的SB Cayman 2,擁有16.3%的股份,其次則是美國創投公司基準資本(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持股比例為11%,前Uber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則以8.6%持股位列第3。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Google姊妹公司Waymo過去因無人車專利糾紛,與Uber對簿公堂,母公司Alphabet卻是Uber的大股東之一。Alphabet曾在2013年投資Uber 2.58億美元,持股比例約5.2%,這項投資預計將隨IPO為公司帶來近20倍的豐厚回報。

另外,Alphabet擁有的5.2%股份中,還包含Waymo與Uber的專利訴訟中,Uber向Waymo賠償的0.34%股份,約占Alphabet總持股的7%。
不忘回饋旗下司機,Uber制定獎勵方案
遍布全球的數百萬名Uber司機,對這家叫車巨頭的成功可說功不可沒,即將公開上市的Uber也為忠誠司機們訂定了一套回饋方案。今年度在4月7日前至少載客一趟,且信譽良好的司機,若總載客趟數達2,500、5,000、10,000、20,000次,可對應獲得100、500、1,000、10,000美元不等的獎金,用於購買IPO股票。
Uber與Lyft的獎勵辦法十分類似,不過Uber對載客次數沒那麼多(不足一萬趟)的司機們,也提供小額回饋,但美國海外的司機會依照當地時薪調整獎金額度。
一般而言,IPO股票會在上市後快速增值,這代表Uber給予司機的回饋,會遠大於獎金額度所示。
還有什麼值得注意?
雖然去年3月的自駕車死亡車禍引發宣然大波,卻絲毫沒有減緩Uber投入自動駕駛技術的腳步。2018年Uber共支出4.57億美元用於自駕車與飛天車相關技術研發,占公司總研究開發預算的三分之一。

Uber認為,自動駕駛技術是其未來業務拓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夠提高安全性、載客效率,也能創造更經濟實惠的乘車服務。目前Uber無人車團隊Uber ATG已生產250輛自駕車,並與Toyota、Volvo與戴姆勒等3家車廠擁有合作關係。
資料來源:CNBC、TechCrunch、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