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第一课,从《论语》开始
两千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数次的朝代更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他九十多岁时仍在读《论语》,并劝人每天读《论语》,哪怕一天读一章,从...
两千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数次的朝代更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他九十多岁时仍在读《论语》,并劝人每天读《论语》,哪怕一天读一章,从二十岁到六十岁,可以读到四十遍,多者可以读一百遍。
2018年,《论语》已被教育部列为高考必读书目。
目前,市面上影响比较大的讲述《论语》的书里,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着人惊叹的销量。
有人说,很多大儒讲《论语》是在讲心得,只有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将《论语》的大道讲得明白透彻。
今天,在孔子逝世2498周年之际,我们来重温南师《论语别裁》学而篇部分内容,领悟其中的精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
“不亦说乎”,“说”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
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
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
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
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
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
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
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论语别裁》中,南怀瑾大师凭借其广博的见识,精深的学问,融汇儒释道,旁征博引,东西方文化信手拈来,语风犀利尖锐而不失幽默含蓄,可谓深得“中道”之义理,并且,其中不乏其对人事社会的真切感悟与深刻洞见,余韵悠长,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