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巴金和他哥哥们的“新青年”时光

作者: 来源:QQ 2019-04-12 08:56:43

从左到右:李尧林、李尧枚、李尧棠(巴金)在巴金的作品《家》中,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说起这本书背后的故事,还要说一说巴金和他的哥哥。巴金的哥哥是谁?为什么要纪念他们?我们知道,像《家...

从左到右:李尧林、李尧枚、李尧棠(巴金)

在巴金的作品《家》中,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说起这本书背后的故事,还要说一说巴金和他的哥哥。

巴金的哥哥是谁?为什么要纪念他们?我们知道,像《家》里的觉慧一样,巴金扮演了一个激烈的“叛逆者”的角色,而与他资质及成长背景极其相似的两个哥哥,并非没有反叛的冲动和决心,只是在更激烈的弟弟面前,他们不得不各自去“认领”这个大家庭必须有的那个隐忍的、委曲求全的角色。或许也可以说,正是两个兄长作出的精神牺牲和物质牺牲,才成就了巴金和巴金的小说。

巴金以写“家庭”(《家》《春》《秋》)奠定文学地位,而这本书有巴金“家事”,也有巴金作品的人物原型,因此为巴金研究提供一种视角,是本书的初衷之一。从这本书提供的本事来说,三兄弟在文本内外的不同抉择、命运形成的对照,甚至可以解读出思想史层面上的不同意味。

李尧枚和他的四个女儿

大哥李尧枚是《家》中觉新的原型。今天我们反而更可以从“现代”的意义上来理解他所承担的人生重负,而不是只局限于作为觉新的补充来理解这一个“人”。

他的人生规划是投考上海或北京的名校,再赴德国深造。虽然早年的他经常买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阅读并带领弟弟们热烈讨论,从而在无形中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但父亲遽然去世后,二十出头的大哥李尧枚就开始艰难承担这一大族的生活。

巴金发现大哥在那时的环境下变成了两重人格的人:一会儿是旧家庭暮气十足的少爷,跟弟弟谈话时又是一个新青年了。

为了振兴家业,李尧枚卖了田去做投机生意,害了一场大病后却发现钱已损失了一大半。“他回到家里,等着夜深人静,拿出票据来细算,一时气恼,又急又悔,神经病发作,他把票据全扯碎丢在字纸篓里。”第二天清醒过来,碎纸早已被倒掉,家里彻底破了产。李尧枚不愿死,三次写了遗书,又三次毁了它。在第四次写了一封二十多页的遗书后,他终于喝下毒药。

此时已是1931年,恰巧是《家》最初以《激流》之名开始连载之时,巴金后来说,关于小说里的觉新自杀还是不自杀,他斗争了好久,最后在《秋》里几次把觉新从自杀的危机中拯救出来,“觉新没有死,但是我大哥死了”。

李尧枚信件手迹

《棠棣之华》中收录了李尧枚致巴金的信,信中说:“弟弟,你对现代社会失之过冷,我对于现代社会失之过热,所以我们俩都不是合于现代社会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虚伪的心情,无价的黄金,这两项都是我俩所不要的,不喜的。我俩的外表各是各的,但是志向却是同的。但是,我俩究竟如何呢?其实呢,我两个没娘没老子的孩子,各秉着他父母给他的一点良心,向前乱碰罢了。”

另一位哥哥是指巴金的三哥李尧林,本是巴金的第二个哥哥,但是按大家族排行,大家习惯称他“三哥”。巴金其实是与三哥李尧林一道走出那个大家庭的,他们在大哥的支持下,说服了二叔和继母,一起乘船驶离了家乡,从此开始各自不同的人生漂泊。

大哥破产自杀,身后是一个支离破碎、却有十几口要养的大家,养家的担子落在李尧林身上。

李尧林(左)与巴金

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李尧林资质并不在巴金之下,但在十几口人的生计面前,他放弃了可能的“自由”生活。在天津南开中学做教员,每月领了薪水便定时寄款回家,支撑十几口人的生活。他“那些未实行的计划像空中楼阁似地一下子完全消失了”。

如果说大哥是为巴金作了精神牺牲,那么二哥李尧林则为巴金更多作了物质牺牲。“我不愿意为家庭放弃自己的主张,他却默默地挑起家庭的担子。”巴金后来才意识到,三哥李尧林“不单是承担了大的牺牲”,“应当说,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他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往前走多么困难,他毫不后悔地打破了自己建立小家庭的美梦”。

李尧林写给巴金的信

李尧林的另一个身份是教育家、翻译家。他在天津南开中学的开放教学,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成为各领域的大家,包括中科院院士申泮文、叶笃正,作家黄裳,剧作家黄宗江,比较文学家周珏良,出版家邢方群,等等,都对李尧林感怀至老。《棠棣之华》中收录了这些学生,包括李尧林好友李健吾、杨苡等人的怀念文章。

李健吾说:“他并非不是斗士,我们一直把他看作《家》里面的觉民,随着三弟觉慧打出腐朽的世纪,独自、孤单单一个人,在燕京大学念书,在南开中学教书,以李林的笔名翻译外国杰著……他没有‘琴’,永远也没有那一位鼓舞他向前的表妹……”

1945年,李尧林只在医院坚持了七天便离开了人世,病因是“肋膜炎”,身边的人却相信他其实是死于长期的营养不良。

“我们三兄弟跟觉新、觉民、觉慧一样,有三个不同的性格,因此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巴金后来通过大量文字,表达他对两位兄长深深的负疚之情,他懊悔自己有些任性的执拗,不体谅大哥的处境,也没有多分担三哥的负担。

这本《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的书名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里“常”意通“棠”,“棣”读音“弟”,“韡”读音“伟”,形容茂盛,用以赞美骨肉兄弟情。

本书曾先后出版过几个版本,内容逐渐丰富、全面。近十年来编者又发现四十年代的怀念杂文和其他史料,黄裳先生等又写出了新的回忆文章,四川文艺出版社将之集大成,增补校订,定名为《棠棣之华》。

图片选自《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