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钩沉丨夏志清×夏济安:大江大河中,那些年追过的女生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夏氏兄弟互相砥砺、亲密无间的感情也早已传为美谈。兄弟二人长于上海,流离香港,又曾同时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则分别流寓台湾、美国,他们早年的求学生涯,既是东西方学术...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夏氏兄弟互相砥砺、亲密无间的感情也早已传为美谈。兄弟二人长于上海,流离香港,又曾同时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则分别流寓台湾、美国,他们早年的求学生涯,既是东西方学术交织融汇的实例,又是民国和 1949 年后大历史的亲身见证。自 1947 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 1965 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 18 年间,兄弟两人通信六百余封,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辑为《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最近,活字文化策划出品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简体字版第三卷问世,卷三收录的是两兄弟从1955年到1959年之间的往来信札。
这一时期正值冷战的多事之秋:夏氏兄弟的父母仍居上海,经历中国大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其妹夏玉瑛被派往福建龙溪,与夏济安海峡相隔;大陆与台湾敌对加剧,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金门炮战”爆发,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战术行动,海军舰艇和空军也多次战斗,美国亦介入此战。史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金门炮战”期间,客居美国的夏志清与在台大教书的哥哥夏济安通有几封家书。在这几封信中,少见涕泗飘零的国仇家恨,仍是追求女生、评点文学的闲情逸趣。学者王德威曾言:“我觉得这两个人其实是并不爱国的,不管是什么国。 夏济安先生在台大的生活其实就是又打了一夜的麻将,又看了什么武侠小说,昨天做了一套西装是亚麻布的,又追了一个女朋友董小姐,秦小姐,反正都没追上,一辈子一个小姐也没追上,这个蛮惨烈的。我甚至不客气地说,兄弟两个人在精神的面向上都有一些很极端的,常人所不可以理解的面向。我可能会用一个字是“偏执”来形容,而这个面向导向了他们对生活细节尤其是情感部分的刻意强调。他们不可能是国家民族主义者,不管是什么样的立场,他可能就是那种上海人,这个都市经验所给予他们的历练和教育都是最好不要沾上任何一个政治立场。”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这几封家书,共同感受在大江大河的时代洪流中,私人生活的见证和大历史之间的冲撞和张力。
夏济安致夏志清
1958 年8 月19 日
志清弟:
前天寄出我的论韦应物文章一篇(庆祝于右任八十岁的论文,题目是人家出的。我临时请“专家”介绍参考书而写成的),想已收到。中国旧小说两包是平信寄的,稍迟想亦可寄到。目录里漏了一本《九命奇冤》。这一类的书我还可以寄出几大包,你不妨suggest some titles。
八月八日星期五是立秋,也是我阳历的生日,那天美国新闻处把一万九千元(台币)一张支票寄出,八月九日收到。
我所以把这些日子记下,因为中国的阴阳五行干支算命的说法,恐怕真有道理。钱是早该给我了,但是不到那个时候不来的。
还有一点,使我相信可能要转运。英千里那天跟我谈,忽然要替我做媒。对方叫做侯小兰(?),是侯美兰的妹妹。侯美兰是台大国文系毕业生,长得很美(其美较之Jeanette 有过之无不及,又Jeanette 已于Chicago 嫁人),她是嫁了人了,我同这位美兰不过见了两三次面,想不到在伊人心中留下这么好的印象。她要把她妹妹说给我,也是她的主意,是她来托英先生做介绍人的。这使我很感激,因为it shows 她自己at that time might have taken me——这是我所从来没有想过的。
侯美兰的美不是我的type,据说她妹妹更美,age 22,学历——台大法学院三年级(借读生),明年毕业。姐姐的intellect绝对不高,妹妹的听说亦不高,然而是domestic type 云。
英先生预备请她们姊妹花和我吃一次饭,日期未定,我也不去催他。照命运看来,也许要过了阴历生日之后。此事未必成功,然而有个美人在一起玩玩,心里可以舒快些。此事千万暂时不要告诉父亲母亲,因为引起了老人的false hopes,以后再是一场空,未免太残酷了。交女朋友要有钱去配合,返美以后三年,一直穷到现在,现在手头有钱,即使要结婚,也可对付一下,date 是一定能够afford 的。以前有个时候瞎风流一阵(虽然毫无实惠),还不是靠USIS 的稿费撑腰?胆子一壮,也许会同以前一样,多交几个女友亦未可知。
夏济安
侯家有父母在堂(父亲是广东客家人,母亲是北平人,the girls speak perfect Mandarin,being brought up in Peiping),假如她们全家OK,the girl 也喜欢我,那么我也许不顾我自己怎么想法(stop thinking, that's the way to marriage, & happy marriage too),糊里糊涂结婚也可能。反正有上帝的安排,不成也无所谓。
这几天报上也许报道台湾海峡紧张的消息,事实上,台湾的人心镇定得令人难[以置] 信。台湾的living standard,比你我所知道的上海living standard 还要高。大家吃得都很好,肉类鱼虾恐怕是家家天天不断的;穿也穿得很像样,穷公务员都有几身西装(和重庆那时候的褴褛样子大不相同);大家玩也玩得很起劲,西门町一带闲荡的人真多,较之上海大世界八仙桥一带有过之无不及。
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这里的人都成了hedonies,很少人live for the future,也不储蓄,钱到手就花。汽车虽有license 的限制,不能和过去上海那样普及,但看来也有不少。电气〔器〕冰箱有的人家的确很多。不要管报上怎么说,台湾是一片歌舞升平,嗅不到半点火药味。大家都忘了there is a war,这里报上屡次提到“进入紧急状态”云云,似乎没有人加以理会。真正代表台湾的繁华的,该是酒家,可是我没有去见识过。
你的ulcer 渐渐痊愈,闻之甚慰。英文更进一步,尤其是了不得的成就。暑假日长,可以把那本书写完,可以了一件心事,开始新的project。以你的智力与taste 与对西方文学的深切的了解,改弄中国文学,一定大有成就。陈世骧的学问比我好得多(不论东方的,亦是西方的),但是思想(我的虽然也不行)未必比我好多少。假如我有他那种安定的环境,至少也可以有他那点成就。这种吹牛的话,当然只可以对你说,对别人是绝对不说的。他为人极好,很热心,他在美国,根蒂较深,想必可以帮你的忙,我希望你和他交个朋友。他记得你,你去Berkeley 那时,汤先生也在,他说他和你约略谈过。他说,中国青年人去美国的他见过很多,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你那样的erudition 的。他在台湾的几天真苦:天热而应酬多,而他还得衣冠楚楚,始终笑容满面。你若回台,也将遭遇同样的lionization 之苦。
夏济安与陈世骧
当然,胡适在台湾比他更苦:应酬更多,要见与见他的人也更多。他在台大的四篇演讲,第一篇我得益最深,诗的rhythm 我从来没有得人传授,听他的[演]讲有些地方可以开我茅塞。第二篇是讨论“诗”这个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我没有去听(临时忘了),大约用Empson 讨论Complex Words 的方法。第三篇你已经看到。第四篇使我很失望,他讲的是宋代文艺思想—主要是禅宗的,他所讲的都是老生常谈。照我看来,禅宗思想反对文字,其实是对诗的一种challenge 与威胁,当时诗人如何去rescue 诗—— 一种文字艺术,那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宋代文艺思想当时受到何种批评,以后受到何种批评,我们廿世纪的人该如何去批评它——这些他都没有提到。He was not critical enough.
再谈 祝
近安
济安
八月十九日
父亲母亲和玉瑛妹前,只要告诉他们我平安,心境愉快就是了。
夏志清致夏济安
1958 年9 月23 日
济安哥:
八月十九日信早已收到,知道你近况很好,手头宽裕,并有美女出主意,托英千里把她的妹妹介绍给你(信到时想已和侯氏姊妹见过了几次了),的确运道好转,甚喜。希望出国前和侯小兰订了婚,或者结了婚带她一起来美,蜜月半年,享享人生的乐趣。你信上所提及不多考虑,糊里糊涂让命运摆布而结婚的想法,很对。
我们年龄已长,十年前痴想心爱女子的passion 已难为培养(除非我们有歌德那样的丰富的精力),只好退而求其次,学Henry James 的Strether 那样去live,免得虚度光阴,把自己情感生活上的种种需要徒然压制,种种potentialities 徒然削弱。侯小姐既是貌美年轻而又贤淑的女子,我想你同她结合一定会很幸福的。你热情可能不够(因为对方不是你自己看中的),但温柔有余。为了发扬自己这些温柔体贴功夫,结婚想是值得的,何妨对方早已被你才学为人倾倒了呢?下次信上希望有好消息可以报告。
夏志清
几星期来,台湾海峡情形紧张,不知台北一般人生活有没有感到恐慌的威胁。你离台迟了,但我想年底的时候还不会有世界大战的危险。美国对远东较近东一向比较“关心”,但Ike 较Truman 更没有魄力,否则同Korea War 一样的小战争早已可以发动了。Dulles 虽一向亲近台湾,但他是好好先生,自己没有权,做不开什么事。
美国和中共谈判的结果恐怕是金门诸小岛的中立化,这对台湾的prestige 一定是很大的打击。你只能看到NY、Sunday Times、Time、New Yorker的时局报道,实在看不到美国内在的危机。美国对共产政权处处安抚屈服。最近Jenner(William E. Jenner,威廉· 詹纳,1908—1985,美国共和党员,印第安纳州参议员,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法学院)告老退出政坛,Knowland 竞选卡州州长之职,一定落选无疑。从此保守派共和党的势力削弱殆尽,将一蹶不振,而Eisenhower republicanism 和民主党两股势力实在是一脉相通,梦想世界和平而仅以经济援助政策去应对共产党势力的扩展的。
《自由中国》上的文章,动不动教训国民党,美国如何自由进步。其实美国(私人行为不讲)一无自由可言,一般受教育的人大抵parrot N.Y.Times 或更左报章的意见,假如你要彻底反共,旁人必觉得你是个McCarthy(Joseph McCarthy,约瑟夫· 麦卡锡,美国政治家、共和党员,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式的怪物。所以我在学校里和同事们绝对不 [谈] 政治,因为他们的思想完全被liberal press 所支配,无从谈起(你在Indiana 也吃过liberal 份子的苦), 相反的,学生们比较纯洁,他们对我的看法还可以同情。
几年前Freda Utley(弗里达· 厄特利,1898—1978,英国作家、政治活动家)写过一本China Story,expose New York Times、Herald Tribune 等报章杂志操纵舆论的事。
林语堂战前和抗战初期在美国很红,后来美国亲苏,林语堂写的书就得不到reviewers 捧场,销路不振。今年林语堂出版了一本《武则天传》(Lady Wu: A True Story),此书在美国竟找不到出版人,而在英国出版,书评我只在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即FarEastern Quarterly)看到一段,亦可谓相当凄惨。林语堂算不上大作家,但总比赛珍珠好得多,而赛珍珠的Letter From Peking 出版后照样不胫而走,林语堂已十多年未上best-seller list,老境必定很不得意。
家里有信来,玉瑛派往福建龙溪,想已启程矣。龙溪和台湾仅隔一个海峡,她同班派至福建的有七十人之多。福建地方当然要比西北边疆宜人得多,但愿战争扩大后,玉瑛妹受不到什么轰炸的危险。父母没有玉瑛妹在旁,生活将更寂寞,玉瑛妹一人出门,我们也很不放心。父母老年虽然衣食俱全,未受到任何经济上的困迫,但是精神上的寂寞,实在也是很可悲的。
弟 志清 上
九月二十三日
〔又及〕月前上一信,附照片三张,想已看到。
夏济安致夏志清
1958 年10 月13 日
志清弟:
好久没有写信给你,实在因为没有什么好消息可以奉告。某小姐还没有见过,英千里说过一次,没有说第二次。为什么没开头就没有下文了?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此事我本来付诸命运,也许命中本不该有此事,我何必关心?不见此人也好,见了也许要心乱了。我现在在台湾的地位,很不容易交女朋友。虽然很多人关心我的婚姻问题,但是我假如忽然date 了一个女人,必受人之注意,当不亚于孀居的Elizabeth Taylor 忽然偕男友出现于好莱坞的公众场所。
听系里的一个助教说,英先生最近要请我吃饭。这里面恐怕有文章。事情恐怕还要发生,但是请不要太乐观。
夏志清(后排右)、夏济安(后排左)1947年摄于上海照相馆,前排依次为夏父、夏母及妹妹夏玉瑛
台湾海峡的局势这几天又趋平静,美国人不坚决反共,假如第二次大战时,罗斯福多听丘吉尔的话,俄国不会如此猖獗。这几天假如我在美国,向美国人及一些所谓“中立国”人宣传金门、马祖之重要,也是很吃力的事。“新任驻美大使”叶公超,曾任北大、联大教授,听说学问很好。我不认识他,你有机会不妨同他联络。这个人是官员中头脑清楚的一个,在台湾的声望很高。但处境如此,“叶大使”未必能改变美国一般人的谬见也。
台湾海峡的局势暂趋平静,玉瑛妹暂时可以安全,她在福建,我在台湾,这使我想起“四郎探母”。大陆的生活越来越苦,农村现建立一种“公社”(commune)制,废除家族为单位的农户制,农民住在公共宿舍,在饭厅吃饭。这种问题我不愿意多想,想了伤心。上海是都市,一时之间恐怕还不容易彻底。父亲母亲他们不过也是过一天算一天而已。
如无意外事件发生,我还预备寒假中赴美。照片都已经看到,建一很乖,你是瘦了一点,现在想已完全恢复健康,为念。你不得不用心工作,工作总是有害身体的。Carol 前问好。专颂
近安
济安 启
十月十三日
end
新书简介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夏氏兄弟的往来书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
本书分为五卷,收录了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17年间,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聊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说抱负,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那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
第三卷收录二人从1955到1959间的通信共110封。夏志清在美国努力寻找教职。在此过程中,他四处迁居,家庭也发生了一些变故;但在学术上成果辈出,完成了重量级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其间,夏济安有幸来到美国交流访学,兄弟二人得以聚首;在台湾期间则一心栽培文坛新力量,对后来的台湾文学影响深远。他们在这个可贵的和平时期谈学术、谈艺术,规划事业、联络友人,在学术和感情上互相扶持,继续人生之路。
作者简介
夏志清(右)与哥哥夏济安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夏济安(1916—1965)原籍江苏吴县,夏志清兄长。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1950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1965年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奥克兰。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