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创造一家成功的公司并非易事。尽管不断地“打怪升级”,仍有超过70%的初创企业在融完第一次钱的20个月内以失败告终。这种失败结局并不限于没什么名气的小公司。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初创公司宣告破产,其中不乏一些已经融...
创造一家成功的公司并非易事。
尽管不断地“打怪升级”,仍有超过70%的初创企业在融完第一次钱的20个月内以失败告终。
这种失败结局并不限于没什么名气的小公司。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初创公司宣告破产,其中不乏一些已经融资几亿美元,估值超十亿美元,甚至已经上市的“初创神话”。
比如曾经“颠覆血液检测,翻转医疗产业”的Theranos,在破产前融资总额已接近15亿美元,估值接近100亿美元。
为什么这些大牌创业公司会失败?
今天就和硅兔君一起深入研究以下这八家从神坛跌落的创业公司。
Pets.com
广告做得好,却没人看好
融资总额:1.6亿美元
投资者代表:亚马逊、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Bowman Capital Management LLC
Pets.com用其营销闪电战进入美国人民的视野,例如在1999年梅西感恩节大游行及2000年超级碗的广告。
Pets.com在1999年梅西感恩节大游行
但尽管它的布袋手偶吉祥物很受欢迎,这家在线宠物用品零售商在超级碗结束后的9个月内倒闭了,它站不住脚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泡沫一同破灭。
Pets.com的兴衰
Pets.com于1999年2月成立,旨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来在价值23亿美元的宠物用品市场分一勺羹。
尽管还有别的竞争者,但当亚马逊于1999年3月购买了50%的股份那一刻起,Pets.com就已然成为了这个市场里的佼佼者。三个月后,亚马逊又贡献了5000万美元的资金,专门用于推广品牌。
的确,Pets.com对营销的重视是至关重要的,但成功终究还是基于大规模的销售。最终,该公司的花销高过了销售收入。当Pets.com于2000年2月以8250万美元上市时,损失了6180万美元。
Pets.com试图通过销售曾大受欢迎的小狗布偶,及将旧金山的客服中心搬到印第安纳州降低成本,来弥补这一巨大损失。
尽管如此,市场并不买账。2000年最后一个季度,Pets.com仅有57万名用户,加之过高的市场营销花费,获客成本高达158美元。
压垮Pets.com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互联网泡沫破灭。2000年,美国的Value America,Garden.com和Mortgage.com等在线公司纷纷倒闭。尽管Pets.com聘请了美林公司来寻求额外的融资,但投资者并不看好。最终,该公司除了清算外,别无选择。
从Pets.com的失败中反思
虽然Pets.com的商业模式在2000年是行不通的,但是历史将证明它在线销售宠物用品等运作模式是赶在时代前端的。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陆陆续续出现的专门从事航运、物流和网络服务器的新公司大大降低了电子商务的成本。与此同时,全美在家或在工作中能通过宽带连接上网的人数从2000年的4850万跃升至2012年的2.32亿。
随着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需求,最终出现了一批新的在线宠物用品零售商。例如Chewy.com在2017年被PetSmart以3.35亿美元收购,这是历史上最大的电子商务收购。
Powa Technologies
捧得越高,跌得越惨
融资总额:2.267亿美元
投资者代表:Wellington Management
曾经是伦敦初创产业的宠儿的移动支付公司Powa Technologies在2016年的春天崩溃了。尽管公司估值已经达到了27亿美元,但该公司还是用完了所有现金,并陷入破产。
Powa曾承诺用突破性的支付技术建立起移动支付的帝国。但该公司乏善可陈的产品,稀缺的用户数量和奢侈的开支使这个“帝国形象”不复存在。
Powa Technologies的兴衰
Powa Technologies在2012年开始为新的移动支付产品筹集资金。该产品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电视广告,音频波或产品照片,通过手机购物。
Powa同时在做销售终端及可以安装在手机上的适配器,零售商可以使用它们来接受信用卡付款。
虽然这些产品都没有真正流行起来,但Powa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向前。
Wellington Management在2013年8月向Powa投资了7600万美元。后来Powa还收购了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MPayMe,使得Powa的市场估价达到了27亿美元。
但与此同时,根据该公司破产后不久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Powa的销售终端和应用程序继续陷入发展的瓶颈。
在连续创业者Dan Wagner的带领下,Powa通过快速消费和夸大的吹嘘来获取媒体的关注度。
该公司坚持在伦敦昂贵的苍鹭大厦租用办公室,并在2015年之前支付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工资单。它还在世界各地开设办事处,在假日举办奢华派对。
为了提升公司的知名度,Powa声称已经与1200家商家达成合作,其中包括像阿迪达斯这样耳熟能详的品牌。但是在后来,这些交易中的绝大部分被揭示为仅是“意向书”之类没有真正法律效应和约束力的文件。
2015年底,该公司宣布与中国银联达成为期10年的协议。但是,在由德勤出示的破产报告显示,Powa仅与中国一家小型的本地运营商达成过协议。
从Powa Technologies的失败中反思
正如一位Powa的产品经理说的一样,瓦格纳的计划很简单:“这一切都与形象有关。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能让他从这笔生意中捞得的资金越多越好。“
但是,花费大量资金来捏造出来的形象并不能保证任何公司的成功——更不用说那些没有真正产品的公司了。
2016年3月,该公司用尽了全部资金,宣布破产,并将所有资产出售。 2015年,Powa的支出为4500万美元,而它的收入为6.8美元。
Theranos
“一滴血”带来的教训
融资总额:15亿美元
投资者代表:BlueCross BlueShield Venture Partners、Rupert Murdoch、Walgreens
验血初创公司Theranos在一夜之间,从硅谷当红炸子鸡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臭鸡蛋”。
2015年10月15日,“华尔街日报”发布了重磅报道,揭示Theranos主推的Edison实验仪器并没有像宣传的那样有效,而且该公司进行的许多测试都是用传统的实验设备秘密完成的。
在因为拥有一个标志性的创始人、一支杰出的团队以及一项彻底改革验血测试的技术而飙升至数十亿美元的市场估值后,Theranos于2018年正式停止运营。
Theranos的兴衰
Theranos由当时还是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本科生的Elizabeth Holmes于2003年创立。Holmes要建立一家致力于开发只需抽一次血,就可以进行多达70种不同的血液检测全新技术的验血公司。
令人惊讶的是,Theranos破产迹象竟出现在公司运营的上坡路中。据“纽约时报”报道,风险投资人们最初拒绝投资该公司的理由是Holmes拒绝展示她的技术。
后来,Holmes还是向风险投资人们和家人朋友出售了这一项颠覆性技术的前景。该技术将大大降低人类的血液检测成本。
Theranos前期属于“闷声发大财”,一声不吭狂揽数亿美元,各种签大单,并进驻加州和亚利桑那州的Walgreens超市。
2014年以后,Theranos不再低调。财富杂志的封面故事引人瞩目,骄傲宣布已筹集超过4亿美元,估值超过90亿美元。
穿着模仿乔布斯的标志性黑色高领毛衣,30岁的Holmes成为了硅谷的标志性人物:一位拥有着能拯救生命和赚取巨额资金的潜力发明天才。
问题在于,Holmes的技术是假的。
上文提到的报道指出,Theranos的Edison系统进行的测试的结果与医院传统设备的结果不同。而且Theranos的大多数测试都是先用传统设备测试过一次的。对于Theranos来说,这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于2015年彻查Theranos实验室,并于2016年1月发布了一篇声明,声称其违反了若干临床标准。
7月,Holmes被禁止持有或经营任何实验室两年时间。随后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起诉讼,Holmes同意以和解方式归还数百万股股票,支付50万美元罚款,并且不得担任任何上市公司的经理或董事长达10年。
2018年6月,Holmes和前Theranos总裁Ramesh Balwani因涉嫌欺骗投资者、病人和医生而被起诉。
从Theranos的失败中反思
硅谷创业文化和公司领导层要为Theranos的失败与骗局负责。
在这个企业家们经常使用黑客式营销,和“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策略来推动公司发展的世界中,Theranos产品骗局及其营销手段都显得“相当硅谷”。
“硅谷的文化为Holmes这样的人创造了条件,让他们茁壮成长。”
Theranos的失败也被古老的格言所验证: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健康的企业文化可能会让公司在出全国群众面前出丑闻之前就关注到产品问题,而不是开除有不同声音的员工。
更糟糕的一点是,Theranos的双层股权结构赋予Holmes的投票权是其他股东的100倍,确保公司中没有人有可以压制她的权利。
Klout
也许该出现在未来
融资总额:5亿美元
投资者代表: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Greycroft Partners, IVP
存在争议的社会影响力衡量公司,Klout,就像当年的Facebook和Twitter一样,从初创公司快速崛起成为全球性的企业。
Klout反映了硅谷产生的许多文化和商业潮流:公众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来验证一切事物,不断增长的消费者带来的数据营销潜力,以及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不安感。
Klout的兴衰
成立于2008年,Klout的核心业务是根据各种社交网络中的表现为用户打分,这个分数能反映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
该公司于2012年的C轮融资筹集了3000万美元,由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Venrock和Greycroft领投。投资者看到了Klout数据的潜力,认为其可帮助品牌设计针对性广告和促销活动。
但创始人乔·费尔南德斯(Joe Fernandez)设想他的系统有一天会有更大的用处。
投资人David Pakman说,“[费尔南德斯]想象有一天,当你打电话订位时,餐馆可以知道你的Klout分数,航空公司在登机牌上要打印你的Klout分数,当然,还有呼叫中心在你打电话来投诉时必须了解你的Klout分数。“
最后,Klout终于弄清楚了如何应用其数据才能发挥最大的商业价值。即用Klout数据帮助品牌商筛选网红代言人。
的确,有一些公司表达了使用意向。但是这远远不够。据报道,截至2013年9月,该公司的年收入仅为1000万美元,毫无利润可言。
2014年3月,Klout被Lithium Technologies收购。
Lithium选择将重点放在将Klout的机器学习和个人影响力数据整合成一个营销系统。
2018年5月,随着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生效,Lithium关闭了Klout服务。
从Klout的失败中反思
虽然Klout失败了,但纽约时报撰稿人Liriel Higa指出,Klout对个人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名的理念,在未来有可能成为现实。
在Netflix原创剧集《黑镜》中,未来的经济体系受到Instagram的严重影响。
虽然Klout没有成功,但它做了有意义的尝试:社会影响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它?
Aereo
被官司吃死
融资总额:9700万美元
投资者代表:IAC, 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 FirstMark Capital
2011年4月,记者Jon Healey将电视流媒体创业公司Aereo(前身为Bamboom Labs)称为 “既是一项市场期待的服务,也是一个有可能引发法律诉讼的公司”。
市场的热情从来没有出现,但官司确实吃了。
2014年6月25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Aereo的订阅服务违反了版权法。 该公司在三天后宣布关闭该服务,并于11月申请破产。
Aereo的兴衰
Aereo由前Navic Networks的CEO Chaitanya“Chet”Kanojia在纽约创立,并且背后有媒体大亨Barry Diller为其撑腰。
消费者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直播或点播广播电视频道,按月支付费用。该服务是通过一个可以收集各种无线广播信号的小型天线Aereo实现的。
在Aereo 2012年正式推出服务前,纽约广播电台就对Aereo提起过诉讼,声称它在未经许可下重播其节目,违反版权法,并无视及破坏了有线电视提供商为播放电视内容而支付的转播费用。
Aereo认为它只是向消费者租用天线,来观看他们可以在电视上免费观看的内容而已。
该公司于2013年1月宣布已经筹集了3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声称将在年内扩展至22个新地区。最终,Aereo希望解除传统有线电视台对观众的束缚。
但Aereo的群众基础实在太薄弱了。它当时只能扩展到承诺的22个新地区中的10个。就算是到2013年底,也只有不到8万用户(Neflix当时有5000万用户)。
尽管联邦法院在2013年4月宣判Aereo胜诉,而且Aereo于2014年1月又获得了3400万美元的融资,但2014年6月最高法院裁决Aereo败诉标志着该公司的终结。
在宣布破产后,Aereo的资产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TiVo和其他公司——这与投资者们在之前投入的9700万美元相差甚远。
从Aereo的失败中反思
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市场,充分的扩展客户群体的能力,和毋庸置疑的技术,Aereo注定会灭亡。它的硬件无法与流媒体服务的兴起相抗衡。
Beepi
手跟不上眼睛
融资总额:1.48亿美元
投资者代表:Redpoint Ventures, Foundation Capital, SAIC
在线二手车市场Beepi的故事,证实了风投是把双刃剑。初创公司确实需要资金才能起步并扩大业务范围,但过多的资金可能会造成过多的负担。
虽然它曾经价值5.57亿美元,但是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筹集和烧光近1.5亿美元后,Beepi在2016年底倒闭了。
Beepi的兴衰
Ale Resnik在2013年创建了Beepi,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更可靠,成本更低的在线二手车交易市场。
一旦卖家在网上挂出想卖的车辆,Beepi的员工将在汽车销售之前,对车辆进行185项检查,确保没问题之后交付给顾客。 并且,Beepi希望成为卖家、买家双方获益的平台。
投资者们发现了二手车市场这个价值106亿美元的巨大商机。2014年10月,Beepi获得了由Foundation Capital和Sherpa Ventures主领的6000万美元的投资。
2015年5月,Beepi交易量增加了一倍,公司估值提高至20亿美元。
2016年1月,Beepi获得了由中国汽车巨头——上汽集团(SAIC)领投的7000万美元投资。
或许是因为钱多底气足,Beepi在2016年迅速扩张,新增三个服务,拍卖,租赁和运车服务。但最终,这些都不足以支撑Beepi继续走下去。
据TechCrunch报道,该公司为了扩张平均每月烧掉700万美元,其高昂的薪资、差旅和办公室开支耗尽了所有钱财。
2016年12月,Beepi宣布停止所有业务,与Fair.com合并。
从Beepi的失败中反思
Beepi被TechCrunch形容为“是个好点子,只可惜团队执行能力不够”。
线上二手车市场竞争激烈,在过去两年中,像Vroom,Shift和Carvana这样的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或已经上市。
虽然Beepi钱融的不少,但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资金雄厚不代表一定成功。
Jawbone
起点比别人高,跑得没别人快
融资总额:9.3亿美元
投资者代表:Andreessen Horowitz, Khosla Ventures, Sequoia Capital
生产蓝牙耳机、无线扬声器、便携音箱和智能手环的Jawbone,在花光1.6亿美元风险投资后,轰轰烈烈的倒闭了。
Jawbone的智能手环一直被吐槽存在各种问题,而多年中的过度融资,也令公司背上沉重负债。最终,2017年7月,Jawbone宣布破产清算。
Jawbone总融资超过9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第二贵”的VC投资失败案例。
Jawbone的兴衰
Jawbone的前身为1998年成立的AliphCom。公司最初的重点是生产军用级音频设备。在Darpa的资助下,AliphCom制造了一款名为Jawbone的降噪耳机。
虽然这个最初的模型失败了,但2007年,Jawbone靠无线蓝牙技术一跃而起。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该公司蓝牙耳机销售额达数百万美元,产生了丰盈的利润,并从Khosla Ventures和红杉资本等投资者拿到约3500万美元的投资。
虽然金融危机和车载蓝牙的兴起对Jawbone耳机的销售造成了影响,但其在2010年推出的一款名为Jambox的蓝牙音箱使其触底反弹。
该音箱由著名工业设计师YvesBéhar设计,广受市场好评。
2011年3月Jawbone得到由硅谷炙手可热的投资人“鸡蛋森”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的4900万美元。
但为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它必须要推出新产品。当时,无线耳机无处不在,再加上Bose的无线音箱,削减了Jawbone的市场份额。
此时,Jawbone把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当做了救命稻草,并于2011年发布了第一款健身手环Jawbone Up。可惜对于公司来说,为时已晚。
从Jawbone的失败中反思
Jawbone后期,开始在可穿戴设备战场中挣扎求生。
先是遇到产品故障问题,Jawbone被迫向投诉的消费者无条件退款。然后,新品发布为时已晚,彼时,Fitbit和Nike推出新品,与之竞争。
为了求生,Jawbone只好继续融资,2013年背上了价值1亿美元的债务和股权负担。
但是,这都没能挽救Jawbone,因为它的智能手环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并且,因为解决不了防水问题,新品UP3的发布被一推再推。
当2015年4月发布UP3时,Apple Watch已声名鹊起。
与此同时,据报道,Jawbone因无法向合作制造商支付欠款被告上法庭,输掉官司后,Jawbone财务状况更加惨淡。
为了维持生计,Jawbone再次从BlackRock处贷款3亿美元。 并于2016年1月拿到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的1.65亿美元投资。
最后一轮融资时,Jawbone的估值已削减至15亿美元。
到了秋天,Jawbone已经无法支付其业务合作伙伴,并且也几乎没有剩余库存了。一年后,它便宣告破产了。
在清算Jawbone的资产时,创始人Hosain Rahman与新投资者合作创建了Jawbone Health Hub,一个为用户提供跟踪健康指数的设备,帮助他们在早期阶段发现健康问题。
Sprig
控制不了成本的商业模式
融资总额:5700万美元
投资者代表:Greylock Partners, Great Oaks Venture Capital, Social Capital
多年来,有着数不过来的初创公司像Sprig这样,自认为可以把中央厨房+外卖配送的商业模式做成,最终却倒在创业的路上。
难点在于,这些初创公司必须找到合理的定价策略,在薄利润的食品产业中获利,同时用低价吸引顾客。
虽然Sprig 12美元的健康套餐得到了客户的积极评价,但其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迫使它和SpoonRocket、Maple一样,成为失败的送餐公司。
Sprig的兴衰
Sprig由Udemy的联合创始人和前Lyft执行官Gagan Biyani于2013年创立,主打为没时间做饭的消费者提供健康膳食。在获得了12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后,Sprig在旧金山推出了由Google前行政主厨Neate Keller设计的创意餐。
Sprig通过数据来预测客户的需求,并让司机一次性携带多款餐食,以实现更快、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配送。
该公司于2014年完成由Greylock Partners领投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次年,它扩展到Palo Alto和芝加哥,并尝试通过订阅服务增加销量——同时又筹集了45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
Biyani向外界吹嘘,Sprig由数据驱动的配送路线优化技术,比以往的披萨外卖配送服务更高效。
即便如此,Sprig的运营效率仅仅是差强人意而已。
“华尔街日报”在2016年6月报道,Sprig开始采用流水线式食物生产方式,厨师不再亲自参与菜品制作。
这种模式下,Sprig在旧金山的厨房产量提升至5000餐,而厨师需求减少20%。
就在报道出来后的第二个月,Sprig宣布暂停其在芝加哥的业务并解雇七名市场营销和运营员工。当时,Biyani说即使风险投资市场低迷,他的公司不会受影响,因为有着数千万美元的积蓄。
实际上,Sprig在2017年5月26日宣布关闭业务。据报道,该公司每个月的花费为85万美元。
从Sprig的失败中反思
Sprig承认“在大规模配送的同时还生产和准备餐食确实是一项挑战。”
事实上,目前没有哪家创业公司能够成功地自己准备餐食并配送。就在今年1月,Sprig的前竞争对手Munchery在筹集1.25亿美元后也已经宣布停止运营。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种商业模式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在各种挑战中,如何控制成本是最大的问题。
没有顺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是无法存活的,
过度营销包装有时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到头来坑的是自己,
想到不如做到,执行力是企业长远前行的必备条件,
成本控制不了,融再多资也跟不上烧钱的速度。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那么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失败之处。
文章编译自:How To Lose It All: 8 Startups That Went From Investor Darling To Cautionary Tale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startup-failure-lessons/#jawbon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