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曹操唯才是举,却为何得不到读书人的支持?

作者: 来源:QQ 2019-04-11 18:31:45

诸葛亮和曹操虽然势不两立,但他们其实是同路人,都想兼济天下,重建秩序,所以他们都用最高权力将重要的人事任免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这一点,诸葛亮和曹操是一样的。但是诸葛亮和曹操又是不一样的,因...

诸葛亮和曹操虽然势不两立,但他们其实是同路人,都想兼济天下,重建秩序,所以他们都用最高权力将重要的人事任免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这一点,诸葛亮和曹操是一样的。

但是诸葛亮和曹操又是不一样的,因为诸葛亮写过《出师表》。

诸葛亮和曹操最大的区别在于,曹操喜欢发表教令而诸葛亮喜欢上表章。曹操最著名的文章是《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最著名的文章则是《出师表》。令和表在文章体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令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曹操没有把汉献帝放在眼里,根本不屑于向汉献帝上表,而是直接以上级的口吻发布教令,让下级闭嘴。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的内容是向汉献帝辞让封给他的几个县,但结果是曹操这边辞让了两个县,那边又封了两个县给他的儿子曹彰和曹植,他辞让的拓县、苦县、阳夏三个县是名字听着就惨,实际更惨的三个边境小县。两个儿子受封的县都是战略腹地的大县——一个是鄢陵,一个是鄄城。这就让曹操的教令看起来挺假,至少是不真诚,说是让县,实际是爸爸给小儿子们分家产。皇帝就算是个橡皮图章你也不能那么欺负。所以千载之后,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奸雄,说起他来奸诈的一面是忘不掉的。

更要命的是曹操在这份教令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三国志·武帝纪》)必须承认曹操这句话是事实,但这也是曹操的自我标榜,而且语气傲慢,一股目空一切的霸气或者傲气跃然纸上。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曹操有这个资格说这种话,但就好比今天有人喜欢说“人生先定个小目标,挣他一个亿”一样,是对,是有资格,是有霸气,也有点让人不舒服,感觉不好,有些狂妄自大的样子。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看别人明明不喜欢自己却又干不掉自己的样子,曹操写这句话时应该也是这种心态。彼时曹操无耻的样子,颇有现在很多人的风采。这就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了。

诸葛亮在内心里对曹操的能力是钦佩的,甚至有些自愧不如。《后出师表》里面诸葛亮就称赞曹操“智计殊绝于人。”认为自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诸葛亮用兵能力比不比得过曹操另说,态度肯定比曹操要好。那你如果说我就喜欢曹操的霸气,唯我独尊,就讨厌诸葛亮这种低调怎么样?可以,作为一种个人选择这是自由。只要不是脑残粉,没有必要强迫别人一定喜欢自己的偶像。但是作为一个族群或者一个群体的精神图腾就有问题了。因为过分相信自己力量这种人,往往是可怕的。为了自己的理念不惜别人的生命,为达目的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只有成败。

曹操的屠城(参考徐州)和掘墓(参考摸金校尉)都是没有底线的行动。突破道德律甚至视道德律为无用之物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让曹操透支了自己的信用。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想中可以被无视的道德,在实践理想中必须复活,因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不能为所欲为,道德的价值在于让人知道有些事情是能做的。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里面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标准就是道德,知其不可而为之,需要的则是理想的激励。让诸葛亮这么做的恰恰是道德的力量和理想的激励。

这两点曹操身上恰恰都很缺乏。曹操缺少道德的约束,很多事情的处置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做,过分信任理性的力量,几次颁发举贤令,甚至鼓励不仁不孝但有能力的士人入仕。有人认为曹操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对抗东汉末年形成功利主义道德律。这种道德律的基础其实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信黄巾军也好,信孔子也罢,都必须相信这一条,于是才会有东汉末年的一系列道德秀。这种功利主义的道德律其实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比如,我们中国人拜神,求的都不是精神上的归属而是现实的利益。我们拜财神求的就是财,拜观音求的就是子,拜关公求的就是砍人猛!可见,拜神就是拜的这个神或者神人能力特别强的地方,求的都是现世报,这里面的行为逻辑简单到令人无语,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被伪装上一层道德的面纱。

曹操比纯粹的功利主义道德律要高一级。他偏偏不信这一套,我行我素,任人唯贤。其实是看穿了这种道德律的虚伪,实质上就是利己主义。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道德律的外衣彻底剥掉来个更为彻底的利己主义呢!这就是曹操建立在纯粹理性基础上的利己主义来源:既然约束自己的道德面纱愚不可及,干脆不要约束为所欲为,只要最后的结果是统一天下,那么过程中的问题都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结果曹操的做法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他统治的曹魏根基不稳,从根本上说就是这种过于简单的利己主义做法让所有人都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因为一旦自己被曹操视为挡路人,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拯救他了,包括曹操最重要的谋士荀彧。

更重要的是,曹操这样的做法根本目的性并不明确。如果说唯才是举是为了统一天下的话,那么统一以后的天下是什么样子,曹操没有想,或者说来不及想。如果统一天下是为了让曹操继续为所欲为,那么这样的天下统一了只对你曹操有好处,于其他人,尤其是其他士族有什么意义。反正统一之后你还要唯才是举,那还不如东汉的制度对士族有利。所以曹操后期的兼并战争得不到士族的支持,打的及其艰难,可以说是他道德哲学的失败造成的。

有人也许会认为,曹操的唯才是举实质上科举制的提前实践。但坏就坏在提前这两个字上。科举制建立的基础必须是读书人数量的大量膨胀,而读书人必须有书可读才能叫读书人。东汉末年虽有纸张,但并未普及,更没有印刷术,书都稀有,更何况读书人。所以中国的科举取士这种相对公平的制度直到宋代才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唐的科举其实也是对士族的一种妥协)。曹操的唯才是举实际上在魏晋时代离开了他自己超强的能力是办不到的,所以这种建立在个人素质基础上的制度必然破灭。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