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雍正王朝》里的蹊跷事,不借钱是不合时宜

作者: 来源:QQ 2019-04-11 18:21:28

不借钱,不合时宜,还是从国库里借钱,这种事也是够荒唐的。就是这么荒唐的事情,出现在了康熙朝。这位千古一帝,想必面对那样的一帮朝臣,哭笑不得。也许你会说,他是皇帝,让官员们还钱不是很正常?当然正常了,可康熙帝不能那么做。王...

不借钱,不合时宜,还是从国库里借钱,这种事也是够荒唐的。

就是这么荒唐的事情,出现在了康熙朝。

这位千古一帝,想必面对那样的一帮朝臣,哭笑不得。

也许你会说,他是皇帝,让官员们还钱不是很正常?

当然正常了,可康熙帝不能那么做。

王公大臣虽然是臣子,但他们真要联合起来闹事,康熙帝也很难收场,所以康熙帝不能一道圣旨下去催债,就算下了圣旨,也未必管用,他安排四皇子胤禛去追缴国库欠款,也都收不上来。

皇子一个个的比,京官们一个个的盯着皇子,拿不拿钱出来还钱,可不是自己说了算。

有一些臣子还钱了,一是欠的少,二是没什么背景,怕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等等。

还有一些臣子,他们欠的钱都用在了康熙帝身上,比如魏东亭,他借的钱不是自己花了,而是康熙帝下江南的时候用了。这样的臣子,让他们还钱还真难。

另外有些臣子,很多都是有点背景,要么就是属于夺嫡的某一朋党,仗着主子厉害,他们也肆无忌惮。

为何不借钱,成为了不合时宜呢?原因有四点:

1、关乎清廉

其他大臣都借,某几位大臣不借,说明他们宽裕,可其他人都借了,就连皇子们都借了,说明他们不宽裕,为官清廉,不借钱而宽裕的大臣是如何做到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贪。

不管他们是不是贪,这件事都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点。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借就借吧。

2、关于前途

在朝廷里为官,谁都有三五好友,官场里的朋友都借了,有一两个不借,这朋友也就很难做了,不合群呀。

不合群,就难在官场混下去,因第一点的原因,还会遭到某些皇子和大臣的排挤。

想前途无量,哪怕是一步步稳稳的升官,必须要融入到借钱的官员群体当中,否则很难。

不管借多少,哪怕是一两银子也要借。

3、关乎生存

相信大家记得孙嘉诚,首辅大臣张廷玉去他家,他连茶叶都没有,用一杯清水伺候,并且吃的也是青菜。

如此清廉的官员,值得敬佩。

书生相信,在清廷之中像孙嘉诚那样的官员还有不少,京官也不少。

但,书生也相信,很多清贫久了的官员,或因清贫或因家人的生存而无奈向国库伸手借钱。

4、关乎颜面

平时,老家的亲戚肯定会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了官,可能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都出现了。

他们上门,不能不接待,可做官了,却生活的没有他们好,或者不如自己的同乡等,这些都会被亲戚取笑。

光耀门楣,为的不就是颜面嘛。

当官了,光耀门楣了,可还是个穷人,这颜面难保。

所以,为了这颜面,有些官员向国库伸手。

我们还能替他们找更多的原因,但也没有必要继续找下去了,这四点足够了。

当然,这要有一个宽仁的皇帝。

另外还有皇子,他们借钱干嘛?挥霍、假孝顺(有皇子借钱搭戏台子孝顺康熙)等,反正都有理由。

大部分官员借钱的原因,康熙帝清楚,清楚他们也无奈,为了在官场更好的活下去。

但是,像桑佩借户部十万两在民间放高利贷、图论升和邓元芳借国库的钱在漕运做买卖这样的官员一定要严惩,康熙也借此事对他们做了相应的处罚。

张廷玉、佟国维、马齐等朝中重臣为何不借呢?他们也借了的话,那恐怕等不到胤禛接手,大清就亡国了。

借国库的钱,真需要那些钱过生活和撑门面的臣子也就占个五分之一,其他都是为了前途。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