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地图》:手握一束光,把城市照亮
「他·读」为读者书评栏目书评换好书,规则见文末如果时间可以形塑记忆,那么文字便是它最柔软和最锋利的刻刀。以文心雕刻时光,笔锋如刀锋,既可以细细雕琢那些温暖的瞬间,又可以狠狠勾勒出记忆里那粗粗浅浅的轮廓边缘。作为...
「他·读」为读者书评栏目
书评换好书,规则见文末
如果时间可以形塑记忆,那么文字便是它最柔软和最锋利的刻刀。以文心雕刻时光,笔锋如刀锋,既可以细细雕琢那些温暖的瞬间,又可以狠狠勾勒出记忆里那粗粗浅浅的轮廓边缘。
作为国内小有名气的翻译家,黑马更是一位擅用笔锋雕刻时光的散文家。
在我的书架上,有他三本散文集:《我的保定,你的诺丁汉》、《我的文学地图》和《书房内外》(按出版顺序)。简单来说,第一本是“两个人与两个城”的故事,第二本是“旅行与城市”的故事,第三本则是“读书与识人”的故事。也或许是我更多地关注城市话题,所以,最吸引我的是《我的文学地图》。
美的文字使人陶醉,有力量的文字则会让人凝神聚气、反复思量。
在我读完了《我的文学地图》之后,我才发现,真正打动我,并让我几番用心梳理、悉心雕琢来抒写的原因,并非是我的研究兴趣所致,而是那文字的纯净恰然之美、酣畅淋漓之美、静心沉思之美!以及透过文字,我所能感触到的,那份闪跃其中的好奇与执着,那种充沛的、永远激荡着青春梦想并一路奔跑向前的勇气与力量!
旅行在路上的人遇见不一样的风景,遇见不一样的故事,总是免不了触景生情,特别是文人墨客,常常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豪情抑或悲悯,遂泼墨著文以纪念。这也成就了很多富含知识性、历史性的文化篇章,诸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除此之外,如若旅行本身也是一个隐含其中、耐人寻味的故事,那更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给书赋予了独特的灵气,黑马老师所著《我的文学地图》便属此类。
作为一个专事翻译D·H·劳伦斯文学著作为业的资深翻译家,黑马老师阅读过很多关于劳伦斯的传记、札记等,他与劳伦斯可谓是两个在不同时空进行精神对话的“熟悉的陌生人”。借各种机会,黑马老师专程走访了劳伦斯当年或闯荡、或私奔、或流亡、或躲避、或激情澎湃、或颓然逝去的不同城市,以此来追随并缅怀他心中那个可敬的文学偶像劳伦斯。
正如他书中所言:
这样的旅行哪里是游玩山水之乐,分明是一个执念缪斯之神的年轻人对文学前辈的顶礼膜拜之情,是一个研究者对所研究对象的惺惺相惜之情,是一场有着超强仪式感的心灵朝圣之旅。
每一个黑马老师笔下的所遇之城,他从来都不是那个悠然逍遥的路人,也不是那个冷静自持的旁观者,而是穿越了城市历史文化,并一头扎进去感受城市呼吸的朝圣者,带着虔诚与忧思,带着骄傲与同情,用自己的文字刻刀,在城市的悲喜记忆里丝丝游走、点点勾勒,字里行间绽放出那些城市独特的、颇具力量的美!
我自己也是个容易念旧的人,远离故乡多年的我,也总会在某个时刻被触碰到思乡那根神经,比如听许巍唱《故乡》或者《思念的城市》,或者读《我的文学地图》这样一本书。在黑马老师笔下,我一次次被他所描摹的小城情怀感染,清晰地感受到故乡之于一个人的意义,那是一块曾润泽了心灵便永远放不下的圣地,不管它是粗陋的乡村,还是偏远宁静的小城。对于故乡的记忆与怀想,被永远高高地珍藏在游子心里那最纯净最柔软的地方。
叙事、写景与议论自然糅杂,笔力温和、娓娓道来,像一个无所不知的智慧长者,又像个细心观摩的文化考察者;但在真正进入劳伦斯故乡诺丁汉的时候,很明显感觉到作者不再那么理性与自持,开始有些近乡情怯般的兴奋与慌乱。
或许,黑马老师并无意如此矫情,但从他灵魂深处来回忆的话,那也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化游玩,而是带着一种朝觐的尊崇和难以言表的亲近感走向那里,也替那个盘踞他内心精神世界多年的偶像回一次乡。
这样双重意味的“回乡”必然会在文字斟酌上流露出那朝圣的紧张与庄严,似乎也只有这样的文字仪式,才对得起握笔者彼时激动而无上荣光的复杂心情。
D.H.劳伦斯和他的妻子
我看来,这篇文章是该书最核心的精神所在,作者带着复杂的心情边怀想劳伦斯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一边在诺丁汉目睹和捕捉着从那草木瓦砾、残垣断壁里散发出来的陌生的亲近感,一边又在感慨年轻的劳伦斯那时桀骜的风采与去乡闯荡的雄心壮志,还不忘回过头来,为那个从巅峰中滑落下来,遭遇挫败打击流浪逃离的劳伦斯感念一下故乡的温柔。
“故乡,他的根深深地扎在那里的泥土里,即使远走他乡,那根须依旧在故乡的泥土里伸延,在故乡的大地上发芽抽枝,开花结果。这些灵魂之树,心灵之花,以自己固有的语言召唤着劳伦斯,像欲望拖曳着他灵魂的双腿转向故乡,唱出不朽的歌谣。这就是故乡的魔力:无论是恨还是爱,还是爱恨交织,它特有的节奏锁定在了他的心律中,驱使着他不得不把心目永久地投向它,情不自禁地呢喃:这是我的,我心灵的故乡!”
这段对故乡依恋之情的直抒胸臆,尽管已然分不清是作者自己的,还是为彼时的劳伦斯所写,却分明有某种深入灵魂的魔力,让你很自然地沉浸其中,随文字的铺陈任思绪被放逐到自己的故乡去。
可见,城市之于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积蓄着太多复杂情感的心理空间和价值存在。不管是久居者还是匆匆过客,或者慕名而来的朝圣者,对城市而言,人的体验是时间与空间融合而成的主体记忆,每个人记忆里的城市都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从它那里看到的自己不一样。如同家庭给我们的力量,有温暖的呵护也有严厉的训斥,这些都成就了过往时空中的我们,当你回头看它时,你看到那个成长中的自己,所以会有更多的悲喜感念。
我分明感受到那个在文学翻译与创作过程中被浸润的灵魂如何幸福地畅游在那些向往的城市,那种幸福不是因为可以穿梭于世界各大名城或者透过它们而放眼世界的满足感,而是因为循着自己内心的价值一路寻找,从阅读中邂逅那些人和事,又在学习和研究中反复揣摩那个遥远的世界,而当有一天真的可以亲身去往那些地方拾拣自己的所知所想,那种真实感所带来的是梦想与幸福的愉悦碰撞,就像一个朝着灯塔前行的人登上了灯塔,感受到了那灯的光亮与温暖一样!
这让我想起黑马老师的《书房内外》里一篇文章《握了一把光》,里面谈及了劳伦斯的诗歌《米开朗基罗》,那是一首简单却又唯美地让人怦然心动的诗:
“是谁握了一把光/揉了一个圆球/捏紧它直到捏出美妙的黑色光焰/赋予你黑色的眼睛?/哦,天啊!/人们都/透过这道闪光看到你心里面。”
初遇这首诗我只是有种混沌的感觉,感觉诗里有光亮、温暖和希望,以及透过黑色光焰看到的莫可名状的深邃。
可是,我始终不能如黑马老师解读地如此透彻——
“我就无端想到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在塑造一个自己,你握的那把最初的光是那么纯净,你要让这光揉进你的肉身,令肉身成道。这种塑造就是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每一步向着理想的艰难蠕动,中途会有无数的掣肘,无数的渊薮,但你还会筚路蓝缕朝着那个方向挣蹦,只要还有可能就不会放弃,最终可能离自己的目标很远,于是你带着雕塑师的遗憾和哀凉看着自己。无论满意与否,你没有放弃,就该满意。”
或者说,是他的解读让我得以顿悟,从朦胧中清晰地获知了诗的力量。
黑马老师就是那个手握一把光的人,从他有那个文学梦以来,他就一直把它攥到手心里。即便是被安排到了外语系,他又折回来关注外国文学,从翻译中坚持文学创作,除了多部译著之外,还创作了小说《孽缘千里》、《混在北京》和多本优美深刻的散文集。
正是那手握的“一把光”照亮了他的文学梦,也正是这光带他走向世界不同的城市,清晰地看到那个在希冀中保持直前的自己。
读罢我在想,我手心里的那把光什么时候丢失了呢?或者又换了不同颜色的一束?也许,只要不放手,那光一定会带你去那个能照亮梦想的地方。
一本好的书,是你能在文字里读懂作者,也能从中看到那个你梦想的自己。
我想说,这本《我的文学地图》会给你这样的惊喜。
· · ·
本栏目来稿书评须为原创,书目最好为本社图书
书评一经采用,我们会送上一本我社好书作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