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押注基建,梦碎4000亿
曾经的行业“一哥”,正在被一个又一个小弟超越。撰文/蔡真编辑/缪凌云业绩预告显示,绿地控股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510.14亿元,同比增长20.87%;实现净利润116.62亿元,同比增长29.03%。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同期,中国恒...
曾经的行业“一哥”,正在被一个又一个小弟超越。
撰文/ 蔡真
编辑/缪凌云
业绩预告显示,绿地控股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510.14亿元,同比增长20.87%;实现净利润116.62亿元,同比增长29.03%。
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但同期,中国恒大实现营业收入4662亿元,净利润722.1亿元;碧桂园实现营业收入3790.8亿元,净利润485.4亿元。
2014年,绿地曾以2408亿元的销售额登上行业第一的宝座,五年后,却已被曾经的小弟们远远甩开。
01
大哥难当,辉煌不再
绿地又要爽约了。
一年前,张玉良提出,绿地2018年房产销售规模不低于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三成。而最新公布的销售简报显示,这一数字最终只有3874.93亿元。
这不是绿地第一次跳票。
2014年,超越万科成为行业第一之后,张玉良定下了2015年销售额超2800亿元的目标,一时间令市场大为振奋,公司股价一路上扬。短短半年时间,从9元/股左右,飙升至42.2元/股的高位,上涨近5倍。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等到财报公布之际,投资者们惊讶地发现,绿地2015年销售额仅为2301亿元,不仅跌下了第一的宝座,甚至较2014年的数据出现了倒退。
此后的数年,绿地的销售额虽然又重新走上了增长的轨道,但行业排名却一路下滑至如今的第6位。
02
基建:蜜糖还是砒霜
绿地之所以在房地产领域没有了曾经的辉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把许多精力放到了基建业务上。
2018年三季报显示,绿地房地产营收和基建业务营收几乎持平,分别达到1041亿元和1009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营收的同比增长率为14%,基建业务却高达43%,差距明显。
按照张玉良的设想,绿地控股2020年大基建产业目标经营收入超过4000亿元。
并且,配合基建业务,绿地控股2018年的拿地策略偏向三四线城市和高铁站周边区域。全年新增房地产项目118个,权益土地面积约2149.08万平方米,总地价917亿元,其中高铁商务区项目占比超过新增土储总量的30%。
基建业务的确为绿地做大规模提供了可能,但缺点也十分明显。
一是利润率低。
受行业特征制约,绿地控股建筑业务毛利率常年维持在7%以下,与房地产业务至少20%的毛利率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例如2017年,绿地房地产业务毛利率23.36%,建筑业务毛利率仅为3.75%。
二是竞争力有限。
我国基建市场,一直以几家“中”字头大型国企为最,它们经验丰富、体系完善、技术先进,人脉广泛。绿地到底能够在这一领域分到多少羹,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是资金压力大。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建筑公司是不折不扣的乙方,就连前述“中”字头企业,有时候都需要带资进场。且与房地产可以“预售”等机制不同,建筑行业必须等完工(或者按照合同规定的完成比例)才能收款,这就要求企业有极强的资金实力。
然而,风云地产界(微信号:fydcj888)注意到,在房地产第一梯队序列中,绿地控股的资金状况不算很好。
03
资金链状况不容乐观
对房地产企业来说,“降杠杆”自然是近两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绿地控股也不例外。
截至2018年上半年底,绿地控股有息负债2629亿元,较年初下降了131亿元,降幅4.74%;净负债率为186.84%,相比2017年末的214.76%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两大核心数据双双下降,说明绿地控股在“去杠杆、降负债”层面的确取得了进展。
只不过,同处于A股的几家主要房地产公司(招保万金),净负债率仅为绿地控股的一半左右,万科A更是只有32.70%。
与此同时,三季报显示,绿地控股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及短期借款合计为886.25亿元,同期账上的货币资金仅为726.68亿元,还债压力依旧不小。
与较高的负债水平形成对比的,是绿地偏低的融资能力。
首先是金融机构借款。
2018年半年报显示,绿地控股有着高达2337.65亿元的受限资产,占其总资产规模的25.86%。
前述其它房企受限资产规模及占比都要少很多。
例如保利地产总资产8138.60亿元,617.66亿元受限,占比7.58%;招商蛇口总资产4078.53亿元,195.98亿元受限,占比4.80%;金地集团总资产2465.68亿元,6.85亿元受限,占比0.27%。
进一步分析,2018年上半年,绿地控股1596.09亿元短、长期借款中,抵押、质押借款合计1204.22亿元,占比85.67%,为主要借款来源,信用贷款占比仅为8.27%。
金地集团、招商蛇口信用借款占比分别为95.50%、59.05%,万科A近乎全部为信用借款。保利地产、华夏幸福则以保证借款居多。
这意味着,绿地在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前,并不多么吃香。
其次为再融资。
2015年12月,绿地控股一度抛出高达301.5亿元的定增计划。然而,之后尽管融资总额一降再降,至110亿元,但是最终却没有了下文,遭遇了市场的“用脚投票”。
2015年以来,中国平安反而在不断减持绿地控股,累计套现超80亿元。
接着,股权质押。
截至目前,绿地控股股东所持股份中的78.14%已经被质押。值得注意的是,截至4月8日收盘,绿地控股市值仅为974.67亿元,较2015年巅峰期的3000亿元,已经蒸发了近七成。以此计算,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的空间约为50亿元。
除此之外,2018年,绿地控股境外发行26.8亿美元债和15亿元人民币债,规模在内地房企排名第一。其中,境内债平均利息为5.5%,境外债券为6.2%,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房地产行业增速不比往昔,大基建增收难增利......
绿地控股的年报发布在即,曾经的大哥2018年是否能够做出让投资者眼前一亮的改变,答案很快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