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相当于今天什么文化水平?
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普通民众重要的转折点。古代当官或者想要改变命运,在隋唐以前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唯一的选择就是造反。当时选举官员大多都是从世家弟子中挑选出来的,到了汉朝的时候才有了举孝廉,孝顺的人加上名望够...
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普通民众重要的转折点。
古代当官或者想要改变命运,在隋唐以前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唯一的选择就是造反。
当时选举官员大多都是从世家弟子中挑选出来的,到了汉朝的时候才有了举孝廉,孝顺的人加上名望够高,得到当地长官的推荐才能当官。
从隋文帝杨坚首创中国科举开始,平民子弟才有了跻身上层社会的途径,那个时代是真正读书人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读好书就有出路。至于要做到什么地步,还是要靠个人的能力。
在众多不平等条件的古代,科举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制度。
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参加了一辈子的科举,到最后也只是个老秀才,只能回到家乡在私塾任教,当然那个时候老师的地位也非常高。
其实在科举出现以前,中国就有了秀才,这些秀才是从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中挑选出来的,这是最初的秀才。
科举制度出现后,秀才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而且难度相当高。大家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秀才通过下一轮严格的考试后,才能成为举人,本是秀才的范进考中举人后,兴奋的差点成了疯子,由此可见考举人的难度。
首先,经过“童试”合格(全县或全市统考)者为秀才。秀才是科举制度中最低的功名,也有享受口粮、生活费和免徭役的权利。秀才可以去参加“乡试”(全省统考),合格者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全国统考),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参加廷试,合格者为进士。进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就可以派往各地当官了。
在朝廷紧缺人才以及有高官推荐的情况下,举人也可当官。进士初次任职,大部分是七品县官,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或副处级。也有的当京官,就是在翰林院(相当于文化部)和部级单位(吏部、史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任职。秀才只是功名,不安排职务,他们有的去当私塾老师,有的去给官僚当幕僚或小吏。
当然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首先在几岁的时候参加童子试,通过童子试后,要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将这些全部考过后,才能成为秀才。历史上不乏有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群少年,在同一考场考秀才。
很多人受到电视的影响,认为秀才就相当于今天的初中毕业,刚刚脱了文盲的范畴,能写文章会读诗歌。其实单单参照今天的考试模式,也知道秀才的文化水平不低,如今基本都是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三个层次,秀才可是要经过四次严格的考试,单论水平应该和如今的重点大学生相当,大家可能都被电视骗了。
另外考上秀才后,就能在当地的县政府做一些小差事,如果不嫌弃铜臭味,还可以在一些富豪家中做私教,或者是去一些大企业当账房先生,而且见到县老爷也不用下跪,一般官员也不敢轻易用刑,从此以后不用纳税,不用种田。走出去说自己是秀才还能得到别人的另眼看待,这哪里是初中生能比较的,甚至普通的大学生也远远不如。
有人是这样划分的:
秀才=正儿八经学到东西并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专科、本科毕业
中举人=考上公务员
中进士=考上正科级公务员(非领导职务正科级)
中状元=考上国考中央级1:2000录取级别的公务员
当然,古代与现代的知识体系、教育制度、人口比例、国家政策完全不同,不能将二者完全的划上等号。但二者都是我国主流的人才选拔制度,本着娱乐的精神,还是可以跨越多种维度来研究一下。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