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门票降价,景区业绩“唱反调”怎么办
摘要中青评论以“考核转型升级”带动景区经济模式转型升级,或许是倒逼景区经营者逐步放弃门票经济的有效办法。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推进更大范围降价、推...
摘要
中青评论
以“考核转型升级”带动景区经济模式转型升级,或许是倒逼景区经营者逐步放弃门票经济的有效办法。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推进更大范围降价、推动更大力度降价、强化配套服务价格监管、确保降价取得实效。
在清明小长假前夕,看到这则新闻,无疑让广大游客感到欣慰,大大地减轻了“说走就走”的顾虑。然而,另一则“唱反调”的新闻,让人难以忽视——张家界、峨眉山A、丽江旅游等旅游上市公司相继发布2018年业绩报告,除峨眉山A之外,张家界和丽江旅游的业绩都受到了景区门票价格或索道票价格下调的影响。
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各级管理部门都没少出台相关政策、通知。但我们也看到了,推动门票降价政策落地并不容易,景区似乎有很多办法一边“落实降价政策”,一边继续着“门票经济”的模式,比如明降实不降、拆解收费项目假降价等。
从旅游业上市公司因门票或索道价格下调导致业绩受损的情况来看,门票降价对景区来说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降价拖累业绩,其后果很可能体现在服务质量的下降上,恐怕包括游客在内的各方都难言是赢家。
推进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初衷并非牺牲景区效益。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双赢的考量,即通过门票降价,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告别门票经济。
道理谁都明白,可门票经济转型之难,于景区经营者而言,难就难在放弃既得利益的痛苦。降价,影响到的是眼前利益,而转型则需要漫长的过程。经营者看重今天的利益,考虑明天的事情不积极,也是人之常情。于监管层面来说,如何“鞭打懒牛”,通过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激励手段倒逼景区经营者放弃低质量旅游发展模式,尽快实现转型,应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推进门票降价,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门票价格和景区其他服务价格的监管,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门票降价的通知年年发布,而多数景区门票价格都没降到位,甚至一些景区的门票价格逆势而上,这提醒我们,“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利益层面的问题,最好通过设计合理的利益机制来解决。
比如,减少对目前依赖门票收入产生的公司眼前业绩的考核权重,相应增加对景区非门票、多元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的考核权重,以“考核转型升级”带动景区经济模式转型升级,或许是倒逼景区经营者逐步放弃门票经济的有效办法。
“好山好水”的自然风光,原本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应为世人所“共适”,公众与“好山好水”之间本不该隔着一张门票。而这张小小的门票不但隔住了公众观赏自然风光的权利,还是旅游事业升级转型的障碍。游客门票支出过大,自然限制了吃住娱购等方面的消费,让旅游消费市场“单腿走路”。
旅游消费市场欠发达,严重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相关要素及延伸产品始终处于发育不良状态。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早应该告别以“门票经济”为代表的低质量旅游发展模式了。
撰文/马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