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批判《海的女儿》的母亲,你秀的不是智慧,而是浅薄
这些父母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但他们给予孩子的既不是知识,也不是审美,而是自己狗屁不通的见地。——遇·和菜头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反对女儿读《安徒生童话》中的《海的女儿》。矮化海洋女性,跪舔人类男性。就为...
这些父母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但他们给予孩子的既不是知识,也不是审美,而是自己狗屁不通的见地。
——遇·和菜头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反对女儿读《安徒生童话》中的《海的女儿》。
矮化海洋女性,跪舔人类男性。
就为了一个只看过一眼的男人,需要用姐妹的资源(美丽的长发)、自我的阉割(无法说话),以及终身痛苦的代价(直立行走如刀割),换一个所谓的爱情。
没有人值得你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条微博引发了大量争议。
赞同方认为,孩子的三观尚未形成,帮助他们甄别读物是家长需要做的。
反对方认为,孩子的世界观是单纯的,父母不要把成人视角强加给孩子。
微博上的这位母亲并不是第一个公开反感《海的女儿》的女性。
去年年底,英国女星凯拉·奈特莉在《艾伦秀》中就曾提到,自己坚决不允许3岁的女儿看《灰姑娘》。
人应该想办法自救,而非等待富有的男子来拯救自己。
奈特莉说。
此外,奈特莉还表明自己对《海的女儿》感到纠结。
“我其实挺喜欢这部迪斯尼电影,”奈特莉说,“但是我不能认同为了男人而舍弃自己的声音。”
遇言姐看到有母亲diss《海的女儿》的价值观还挺意外的,因为安徒生至今都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不只是童话作家)之一。
每次打开《安徒生全集》,读上一小段,我的心中都充满了美好与灵感。
微博上的妈妈说,听到美人鱼化成泡沫,自己赶紧关掉故事机,急切对女儿的人生观进行补救:
“它们鱼类智商低,你是人类女孩,你有脑子,没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
这是一个现代成年女性的视角,我不能说她错,但这种解读并不是《安徒生童话》的打开方式。
《安徒生童话》最为令我心醉的是它的美,以及在给予美的同时,拓宽了我们对人性与世界的认知。
我最初接受到的美的教育,就是来自叶君健先生翻译的18篇故事。
犹记书中的18篇童话包括:《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打火匣》、《野天鹅》、《豌豆公主》、《白雪皇后》、《小鬼和小商人》……
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海的女儿》这篇出版于1836年的故事。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
海王宫殿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它那些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
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地开合,每一颗蚌壳里面含有亮晶晶的珍珠。
读到这些瑰丽的想象、充满画面感的句子,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被催眠了。
很多90后是看迪斯尼“人鱼公主”长大的
我还曾试图将每一位人鱼公主浮上海面的情形画出来。
她们有的躺在月光下的沙滩上,凝望着城市里星星点点的灯光;
有的浮起在黄昏时的水面,头顶一片玫瑰色的晚霞;
有的游向青山下的溪流,岸上的田野间种满了葡萄;
有的坐在巨大的冰山上,让海风吹起她细细的长发……
在雾霾与煤灰笼罩的北方的冬天里,我想象安徒生笔下的北欧,天空像是透明的玻璃罩子,石砌的宫殿在郁茂的树林中隐现。
后来,当我读到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代宗教”,深有感触。
美是一种救赎,美是一种敬畏,具有令人超脱世俗烦忧的力量。
而安徒生就像一位布道者,给予孩子们美的浸润。
如木心先生所言,安徒生对于丑是盲的。即便是丑陋和悲凉在他笔下也带有诗意的美感。
而木心先生自己也是在对美的圆融信仰中实现自我救赎的温柔长者。
陈丹青在回忆木心时说:“跟他对照,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木心用安徒生的剪纸作为自己作品的封面
在《一本不说话的书》中,安徒生这样写:
在一个开满了花的紫丁香凉亭下,停着一口敞着的棺材,一个死人躺在里面。
他的头底下垫着一大本厚书,每一页上夹着一朵被忘记了的萎谢了的花。
一片萎枯了的栎树叶子,那是一位老朋友曾经把这片叶子插在他的帽子上。
一棵娇嫩的异国植物似乎还保有香气,那是一位贵族小姐摘下来送给他的。
这是一本植物标本,每朵花草都联系到他生命的一章。
在《野天鹅》中,安徒生这样写:
她看到她的哥哥们手挽着手站在她的周围,除了仅够他们和她自己站着的空间以外,再也没有多余的地位了。
海涛打着这块礁石,像阵雨似地向他们袭来。
天空不停地闪着燃烧的火焰,雷声一阵接着一阵地在隆隆作响。
兄妹们紧紧地手挽着手,同时唱起圣诗来——这使他们得到安慰和勇气。
这些故事奇趣、浪漫、深远,毫不讳言死亡与失意。
连儿童也能感觉到真善美的崇高,跟我之前读到的《格林童话》截然不同。
(多说一句,其实我对来自于中世纪民间传说的,残酷血腥还带有乱伦情节的《格林童话》,意见更大些。)
《安徒生童话》的另一重观感是朝闻道,夕可死的纯真信仰,高贵的人文主义精神。
作者不吝赞美生而为人的庄严正直、与神相亲、以身殉道。
人鱼舍弃了300年无忧无虑的一生,只为获得永恒不灭,因爱而生的灵魂。
一条腿的锡兵爱上了剪纸做成的舞娘,心甘情愿地被炉火融化为一枚锡块。
救人的本能令雨儿根在黑夜的海面上,抱着溺亡的女孩精疲力尽不肯放手。
在爱与被爱中走向喜乐,任何生命都不会灭亡。永恒的幸福。哈利路亚。
这是安徒生在《沙丘的故事》的结尾写下的一段话。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万古如长夜。
这种带有宏大情怀的牺牲,不适宜以市井角度来解读。
《安徒生童话》之所以是传世经典,还在于它的丰富和复杂。
木心先生说过:“别人写童话,不如安徒生,他的童话是真的。”
关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对于经典作品,慎用三观标尺,因为它有多元宇宙。
长大后,我找来《安徒生童话全集》逐一阅读,这才发觉,叶君健先生早年选出的18篇已经是最像童话的童话。
而安徒生笔下的大量故事,更像是面向成人的写作,充满着爱而不得的悲伤。
柜台上的两块姜饼,一块是男子的形状,戴着礼帽。一块是女子的形状,戴着一片金叶子。
男子左边心脏位置有一颗苦杏仁,而女子全身都是姜饼。
他们在柜台上日久天长地待着,慢慢产生了爱情,但是谁也不愿意先说出来。
女姜饼觉得男子先说才对,男子则认为她一定已经知道自己的心意。
最后,女姜饼变干了,裂成了两半。
直到今天,豆瓣上仍然有人提起这个姜饼人的故事。
它那难以名状的隐喻,有种直指人心的悲伤。
《海的女儿》也是我与甜豆、甜宝反复咏颂的故事。
每次我们读到“通过你的善良的工作,在三百年以后,你就可以为你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小姐俩的眼中就浮起晶莹的泪水。
“妈妈,我觉得既难过又骄傲。”孩子们说。
对于儿童来说,阅读《海的女儿》首先感受到的也许不是所谓的女权(孩子很难明白这一层含义),更可能是故事本身的审美与想象,是点亮情感的,纯粹的人物形象。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享受故事本身的纯真美好, 而非要强塞给她所谓的成熟和理智呢?
2008年,宫崎骏制作了《悬崖上的金鱼姬》,这个由《海的女儿》托生出的故事同样传递着被成人世界嗤之以鼻的纯爱与信任
“两性关系中要懂得及时止损”、“婚姻就是两个人合伙开公司”、“爱情不能一味单方面的付出”……
不是说这些话不对,而是这些跟安徒生所表达的内容毫无关系。
在遇言姐看来,微博上反对女儿读《海的女儿》的妈妈,她那洋洋得意的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对作品内涵的窄化,更剥夺了孩子感知美的机会,压缩了孩子的情感发育空间。
当年,叶君健老先生在译本序言中写道:
安徒生把“人”描写得那么庄严、那么高贵、那么美丽,海的女儿把获得一个“人”的灵魂当作她最高的志愿和理想,其对高级生命的追求,坚强毅力和牺牲精神,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的心。
如此显而易见的正向价值,却被自作聪明的杠精家长诠释为矮化、跪舔、阉割。
用和菜头的话说,“这些父母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但他们给予孩子的既不是知识,也不是审美,而是自己狗屁不通的见地”。
关于儿童教育,遇言姐真心觉得:
比起什么都不懂的家长,那些似懂非懂、自以为是的家长只有更加糟糕。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席越(遇言姐),“遇言不止”创始人。更多能量视频及好文,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遇言不止”(微信搜索:Yuyantalks),这里是精英男女聚集地,让我们用真实的故事和视频,伴你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