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疲弱利润大幅下滑 华夏航空多项财务数据表现欠佳
本报记者付魁刘媛媛上海报道近日,华夏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航空”,002928.SZ)发布2018年度报告,2018年华夏航空营业收入为42.6亿元,同比增长23.54%。作为中国支线航空第一股,华夏航空同时也是A股第七家航空公...
本报记者 付魁 刘媛媛 上海报道
近日,华夏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航空”,002928.SZ)发布2018年度报告,2018年华夏航空营业收入为42.6亿元,同比增长23.54%。
作为中国支线航空第一股,华夏航空同时也是A股第七家航空公司,于2018年3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因此其上市后首份年报成绩备受关注。然而与营收的大幅增长不同,其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三分之一、扣非净利润接近腰斩。年报显示,2018年,华夏航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7亿元,同比下降33.87%。
另一方面,《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华夏航空当前面临的问题不少。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2.7%,远高于同为民营上市航司的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在法律诉讼方面,据企查查信息显示,从2018年至今,有关华夏航空的诉讼有9起,主要为劳动者争议纠纷、航空运输纠纷和合同纠纷。
对此,记者致电致函华夏航空方面,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利润下滑、负债率及诉讼方面的问题,近几天会公告披露,披露之前无法回复,否则属于违规。日前,华夏航空方面在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中称,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升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致使华夏航空2018年业绩下滑。资产负债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主要系华夏航空规模较小,自有资金有限,因而通过租赁方式引入的飞机数量较多,应付租赁款等非流动负债金额较大且占比较高所致。
运营承压净利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航空成立于2006年,是继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后,第三家在A股上市的民营航空公司。
根据华夏航空披露的上市后首份年报,2018年华夏航空营业收入为42.6亿元,同比增长23.54%。细分来看,客运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最大,为39.66亿元,同比增长19.5%;货运收入为626万元,同比增长26.54%;其他收入为2.88亿元,同比增长130.3%。
从营业收入来看,华夏航空这份“答卷”优异。而从利润上看,华夏航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据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华夏航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7亿元,同比下降33.87%;实现扣非净利润1.86亿元,同比降幅达48.26%,几近腰斩。
华夏航空方面对此的解释是,在运营成本方面,航空燃油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两项宏观经济因素对经营效益影响明显。
年报显示,2018年,华夏航空航油平均单位成本上涨了25%,整体航油成本上升达61.74%。汇率方面,报告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较大,中间价由2018年1月2日的6.5079元下降至12月28日的6.8632元,累计贬值约5.5%,由此产生的汇兑损失3604万元。
事实上,华夏航空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支线航空客货运输的航空公司,但是支线航线客源少,运营成本高,航空公司和机场经营均有不小的压力。
为此,民航局出台了“双支”补贴政策,即支线航空补贴和中小机场补贴。2017年,民航局拿出了27亿多元专项补贴,其中对支线航空补贴了8.9亿元,对中小机场补贴了18.3亿元。这只是单纯补贴运营费用,还不包括支线机场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贷款贴息等资金支持。
记者注意到,2018年,华夏航空非主营业务构成中,其他收益为2.05亿元,占利润总额的69.56%,主要是航线补贴;营业外收入为6583万元,占利润总额的22.3%,主要是收到飞机供应商的机队支持款和政府补助,其中政府补助761.2万元。
航空专家林智杰对于支线航空为什么不赚钱曾作过解释,林智杰提到,关键还是老百姓兜里没钱,市场需求跟不上。“原本省内支线的公里基准公布运价就高于干线,而运价放开后,票价水平差距更大了。比如我国最繁忙的商务干线北京-上海,基准运价是1.1元/公里,而著名的旅游支线昆明-西双版纳航线,基准运价是3.2元/公里,大约是北京-上海的3倍。”
为了更好地发展支线航空,也为了减少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去年7月民航局发布规定,要求航空公司推行机票退改签收费阶梯费率。目前国内主要航空公司中近七成完成了阶梯费率制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