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在团队中,必须有一个抬杠、提问题的人

作者: 来源:QQ 2019-04-07 16:29:20

马克·吐温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荒谬论断。”人终究是一种容易产生荒谬的生物,不管他是谁。而为了尽量避免荒谬和错误的产生,就必须不断的提问题,正确的问题可以让人避免陷入困境。所以,在一个企...

马克·吐温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荒谬论断。”

人终究是一种容易产生荒谬的生物,不管他是谁。

而为了尽量避免荒谬和错误的产生,就必须不断的提问题,正确的问题可以让人避免陷入困境。

所以,在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当中,为什么必须有一个抬杠、提问题的人?

道理很简单,这个人代表了组织的自我修正能力,没有这样的人,这个团队和企业就没有了一个自我警醒、冷静的机会。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唐太宗如果没有魏征给他“打擂台”,不断的给他挑刺,“唐宗宋祖”里可能就没有他了。

有些企业看似很强大,但它的内部如果是一片和气,老板都是对的,老板说什么,员工就做什么,那么这个企业必然是个乌合之众。

这一如《乌合之众》里所示: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无论对于企业、组织、团队,还是对于其中的个人,这种情况都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人们都是热爱自欺欺人的,他们对于自己想法、行为合理性的挖掘是异常偏执的。哥白尼被烧死就完美证明了这点。

小说家安妮·赖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个世上,真正寻求知识的人很少。不管是凡夫还是圣贤,很少人真正发问。相反,他们只是想努力从未知的东西中为自己心中早已成型看法寻找证据——理由、解释、那些必须要有的表面敷衍形式。真正提问等于向权威挑战,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答案不禁会毁掉提问者,还会毁掉问题本身。

真正懂得真理的人从来都是孤独的,也都是危险的。

一个企业,“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事实上,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发展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不会因为你做鸵鸟、对问题视而不见就自动消失。

一定要明白,真实才是有力量的,毕竟,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但遗憾的是,我们历来善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解决问题。

在企业、团队里,经常提出反对意见的人经常被视为刺头、“杠精”和不合作者,轻则被嘲笑、排挤,重则被当做挑战上司权威的人被清除掉。

但只从这个层面去观察和衡量的话,所有那些经营良好的企业都是有个内部团队的激烈争吵现象。

也就是说,他们会对企业的任何一件事同时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为此争执不下,拍桌子,骂人,都是常态。

而老板的意见也会被拿出来讨论,这样的企业从来都不是一言堂。

比如华为的高层会议就经常是硝烟弥漫,发脾气、拍桌子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他们出去又可以枪口一致对外,并肩作战。

也许,如果你是个职场人士,那么你已经明白过来了。

有个词叫“头脑风暴”,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了,如果没有激烈的辩论和争吵,如果没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去质疑,去审查,那算什么“头脑风暴”?

最激烈的讨论往往会形成最正确的意见,激烈讨论的过程就像是个不断捶打问题的过程,这可以让问题本身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能够经受得起考验,尽量避免了变成荒谬的可能。

任正非、马云那样的老板,他们的眼光、能力一定是很厉害,但如果他们想做一件事,下属认为不靠谱,那么在经受过高层团队的风暴讨论后,最终认定确实不靠谱,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去做了。

越大的企业就越需要一个“集体大脑”去控制,一个人再怎么英明也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实际上,如果老板习惯于独断专行,那么他的企业也是发展有限的,因为核心管理人员的才智得不到重视和发挥嘛。

要知道,企业人越多干系就越大,决策错误的成本和代价就越高,而经过集体审议,经过众人才智的贡献,这个决策往往就会形成一个最优解。

什么叫“最优解”呢,它意味着尽可能的避免了失误,而且在失误出现以后,会有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只用其利而去其弊,就算万一失败,也能够承受得起损失。

“能够找出真正值得问的问题,才是真正可以做大事的人。”

当然,提问题实际也是一个技术活,笨蛋往往既解决不了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问不到点子上。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发现上个月的销售业绩下滑严重,于是你问销售负责人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你可能是严厉的质问:你小子怎么搞得,3月份的业绩为什么这么差劲,是不是因为你没好好干?

做老板,威风霸气是必要的,反正只看结果嘛。

那么这个销售负责人就会胆战心惊的告诉你,要么是竞争对手降价,要么是公司销售人员离职,或者说是大环境、行情不好。

所以,4月份的业绩怎么办呢?

一降价,二招人,三等待。

很多公司基本上就这三招,而且大部分是耗在了一个“等”上面,所以,平庸的企业都是从老板开始的。

因为你根本不会问问他嘛。

应该怎么问呢?

“1月份的业绩是XX,2月份的业绩是XX,3月份的业绩却不到2月份业绩的一半,那么我们4月份的业绩应该做到多少,怎么做?”

你应该是按照这个思路去问,而不应该只是把问题抛给下属。

身为老板,业绩就是公司的生死线,你自然要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前面的思路,你让下属那个问题和答案去搞,是很难搞定的。

他要么是降价促销,结果你的利润就进一步下滑了,而且要是你的实力不如竞争对手,你也打不起价格战。

再要么就是招聘,结果要消耗一两个月时间,这个时间成本就浪费了,而人力成本却增加了。

但你如果问对了问题,你就会避免被下属误导而形成的这两个“陷阱”。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如果你的思维水平和下属一样,那怎么能行呢?

他还说,“如果我有20天的时间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会花19天的时间来进行探索。”

你怎么知道业绩下滑不是产品、售后出了问题,或者是销售经理的管理能力出了问题,比如跳槽的员工可能就是去了同行那里?

人都是潜意识里想摆脱自己责任的,为自己的问题找借口和理由是人们的一大爱好。

问错了问题,可能就是纵容了下属的平庸。有时候,你不下狠心换血改造,那么这个问题早晚会成为毁灭公司的大问题。

“问题表述清楚了,就解决了一半。”

千万不要被问题桎梏住了。伏尔泰说,要通过一个人的问题而不是答案来评判他 。

只有问题问准了,你才可以对症下药,不然往往就是隔靴搔痒罢了。

在创业的过程当中,问题就像是一个个调皮的猴子,你不能是被猴子牵着鼻子走,绕来绕去就绕晕了。

你要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关键才行,当然,这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勇气。

实际上,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业没有多少太复杂的问题,但当你真觉得为难的时候,你也许可以记住张一鸣的这句话:

“当自己无法选择和判断的时候,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时间的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