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当好强对流天气的“守门员”

作者: 来源:政府 2020-04-30 09:15:32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朱怡颖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工作日还是假期,广东省气象台短临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团队(以下简称短临团队)的预报员,迎着清晨的朝阳或顶着狂风暴雨迅速钻进五山预警中心的大楼里。偌大的会商室传来电脑的敲...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朱怡颖

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工作日还是假期,广东省气象台短临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团队(以下简称短临团队)的预报员,迎着清晨的朝阳或顶着狂风暴雨迅速钻进五山预警中心的大楼里。偌大的会商室传来电脑的敲击声,自动站、探空、卫星、雷达、风廓线资料涌入电脑,变成一张张天气图、一个个模式产品,出现在预报员的面前。这看似安静的背后,是人机的智慧碰撞。

广东的汛期较长,天气复杂,灾害天气种类多、出现频率高,短临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压力大、值班强度大。但是,短临团队每个成员好像并不觉得苦,他们把每次天气过程当成关卡,每过一关,就增长一些经验值,紧张又认真地闯过汛期的每个关卡。短临团队曾对2011年“4·17”珠三角强风雹天气和2010年“5·7”广州短时大暴雨成功发出短临预警。

近些年,随着对强对流天气的研究不断深入,广东省气象台短临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

4月22日,跟往常一样,短临团队首席预报员伍志方与其他成员讨论早间天气会商结果,叮嘱当班预报员注意强对流落区、分类和量级,讨论粤西的雷暴大风预报是否要做调整。每当这个时候,身形瘦小的伍志方看起来却那么有力量,像稳稳的支柱,稳定住每个预报员紧张的心。

伍志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何时打电话,她都能第一时间接通。短临预报的工作难点在于天气复杂,灾害性天气突发频率高。出于职业需要,伍志方必须全天待命,团队和广东各县市的预报员都有可能突然联系她。无论何时何地,伍志方都要第一时间查看雷达图和其他观测资料,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给出指导性预报建议与意见。

“感谢现代科技的互联网和手机,有些资料我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再不济,同事也能将图发给我分析。”伍志方似乎丝毫不觉得全天候待命是件让人困扰的事。

电影《气象预报员》中,由于天气预报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准确,男主角屡遭芝加哥群众误解。短临团队的预报员们也承受着相同的压力。公众的评价,时时刻刻挂在团队每个人的心里。

正是因为知道百姓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入行几十年的伍志方,早已习惯顶着压力埋首在一张张资料图中间。“人生就像天气,风可能乱吹,雨也不一定会降下,但我们还是要预测,要去追寻它的轨迹。”伍首席说。

今年2月14日强对流季节准备会结束,意味着短临团队新一年的考验又到来了。从这天开始,早就习以为常的他们又投入忙碌的24小时值班、天气分析、会商、做预报的状态中。

一个晴朗的早晨,万里无云。强天气预警科副科长韦凯华预报中午到傍晚会有雷雨大风天气。“天气晴朗,连片云都没有,雷雨从哪儿来?”发出预警后,短临团队经常收到这样的疑问。但突如其来的热对流,随时都可能给晴朗的天气覆上阴霾。虽然是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老手”了,韦凯华还是在看到降雨时悄悄松了一口气。

今年广东的汛期比以往来得早,大家早有心理准备。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过年回家的同事无法按时赶回来上班,回来的同事又要居家观察半个月,但大家克服困难,让业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手机上关于暴雨、大风的预警短信及时出现,十几字的短信背后是增加的排班密度、青乌的眼圈和无法及时更换的衣衫。李姗姗连续值班,只要还能坚持就不离岗,生怕增加其他同事的工作量;还没结婚的年轻预报员韦凯华,常把办公室当家,连续几天不回宿舍,每当强对流天气来临时,坚持在预警值班室协助当班预报员完成工作;有一定经验的预报员,也常常为了提早完成科研任务,即便下了夜班,也不休息,留在单位继续工作。

短临团队是灾害性天气预警最后一关的守门员。“我们要守好自己的门,这是职责;更早、更精准的预警,这是我们的追求。”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4月30日四版 责任编辑:张林)

上一篇 下一篇

I 热点 / Hot